在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立偉跟我說:「很多年輕人不僅沒有就業力,還不知道自己沒有。」沒有自知之明的結果,是快速的被職場淘汱,臨近三十歲,人生才開始學習做事做人,這是人類發展的退化。
生命是累積的。少子化以來,我們的下一代因為被高度關注和過度呵護,結果,製造一群沒有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因緣的新生代,茫茫然然追分數,迷迷糊糊進職場,因此,企業界反映:「產學有落差,學校教出來的,不是我們要的人才。」而最糟糕的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反求諸己,而一昧的責怪外境。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有一天,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哪一個強?」子貢說:「我怎麼能和顏回相比?他能夠以一知十;我聽到一件事,只能知道兩件事。」子貢的自知是明智,子貢的從容更是胸懷博大。他雖不及顏回聞一知十,但卻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傳之千古。
「生有涯,知無涯」,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我們到底知道多少?佛經裡以「三獸度河」的譬喻,來說明知的深淺差別,兔子渡河,浮水而過,不能深入;馬渡河,雖不至底,但是漸深;大象渡河,深至底部。隨著個人的資質和對知識的吸收,一知半解的情形,普遍皆是,因此凡舉對人表現,便會以其「滿瓶不動,半瓶搖」,來說明對對方的評價。
戰國時,鄒忌是身高八尺的美男子。有一天,他對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長得美?」妻子說,鄒忌俊美,他不相信,因為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因此又去問他的妾侍和訪客,他和徐公比,究竟哪一個美?妾侍和客人也說他長得較美。鄒忌想:「徐公比我長得美多了,但我的妻子愛我,我的妾侍怕我,而我的客人則有求於我,所以他們都說我較美,幸好我有自知之明。」人貴有自知之明,能清醒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是最明智和難能可貴的。
自知,其實就是自覺。一個人自覺自己不足、不能、不夠的時候,也是他邁向生命圓滿的起始點,因此,星雲大師說:「自覺,是健全的開始。」唯有靠自己自知、自覺、自悟,才能成功。因為別人吃飯,我不能當飽;別人走路,我不能到達目標。自己有病了,別人更不能替我痛苦。如趙州禪師說:「像小便這麼簡單的事,還得我自己去做,何況成佛的大事,別人豈能代替得了?」
有自知之明,凡事自我要求,一切從自我出發,才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