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東訊】台東縣卑南鄉二十三歲青年陳信价,國中迷上製陶,燒陶之餘下田務農。他笑說:「我是個陶藝農夫,希望種出的咖啡好喝,陶藝有台東的味道。」
陳信价說,他從小跟著父親陳民富接觸柴燒製陶,看見陶土在手中成形、在火焰中賦予生命,總是深深感動。他學陶十年,多次在金壺獎大賽中得獎,謙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爸爸是我的師兄、老師和伙伴!」陳信价說,父子倆都向陶藝大師簡銘炤學陶,爸爸是師兄,也是伙伴和指導者。陳信价說,兩人經常在攝氏上千度的窯前守候,窯外溫度也很高,所以每次氣象局說高溫,他都覺得「滿涼爽的」。
陳信价表示,他和爸爸眷戀泥土,從田裡的泥土到窯裡的陶土,「拿起鋤頭,我們就是農夫;放下鋤頭,我們就是製陶的人。」他的作品中,唯一不變的原料是台東的原礦土,因為最能代表台東的味道。
陳信价回憶學陶過程並非一路順遂,六、七年前父子倆學陶剛上手,「好幾個月沒有顧客上門,我對未來覺得很茫然。若不是對製陶的愛好,我想我撐不過去。」
台東生活美學館長林永發說,陳信价的陶器很有生命,需要的是展現機會,今年館內推出「素人藝術展覽室」,邀陳信价當第一位開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