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空間」是一種具有比較性的抽象觀念,選擇好環境或綠建築是因為我們相信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環境教育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從呼吸的空氣、飲用水、浴廁用水、澆花水、廚餘、垃圾等。
消費使用者並不會隨時注意「我是否製造廢棄物?」「我是否汙染環境?」「我是否浪費資源?」等。因此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的環境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意思是使用者必須付費。因此環境教育關係著我們對於環境的認知與價值,甚至是要付出的代價。
有些人會問「如果擁有一片山林,你可以怎麼做,好幫助地球暖化速度減緩?」如果這並不是一個假設性問題,要真實的面對許多狀況。曾經問過一些學生「什麼是全球暖化原因?全球暖化造成什麼後果?」大多都可以回答。「要如何達到『減碳』?」回答卻可能並不是很清楚。換言之,人們清楚如何從生活環境做到減少碳負荷的行動,因此不管是媒體上或教育上都還有空間要改善。
綠建築設計如何考慮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呢?設計不只是要看建築物是否有明確用途及功能,還要看業主及使用者需要什麼。所以設計是非主觀的,扮演著環境跟人之間的調和角色。
生態觀念是隨著時間演變的。百年前,歐洲文明城市因為有下水道與地下鐵而生。至於環境跟人類二者關係如何平衡?綠建築在尋求一種圓滿的關係,以取代過去人類對大自然所進行的支配及破壞,設計者應該擁有一種更開闊性的視野及思維。
綠建築設計憑藉的是一種關懷地球環境發展的態度,同時透過執行與達成其目標。
每個設計都有其對象,綠建築設計是實現業主的夢想,同時也滿足了設計者保護環境的夢想,而這兩種夢想是相容不悖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