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投一帶綠地頗多,圖為北投公園內的北投圖書館,為知名綠建築。圖/蘇健忠
在一九八○年初,經歷過能源危機的人們,選擇省電方式可能是以離峰用電或直接關電源來處理。
今日民眾的想法可能不同,因為設備選擇性變多,包括省電裝置或智慧型監測系統等。
現在騎腳踏車的理由與二十年前騎腳踏車也大不同,在二○○八年經歷油價高漲與金融危機的人,他的可能思維是每天駕著一部油電混合車如豐田的Prius 上下班,十公里距離會排放二公斤的二氧化碳,每個月可省下四十公斤左右的二氧化碳。雖然油電車初期成本可能較高,如果開油電車而不選擇搭公車,不管是出於省能源或對於環境保護減排的想法,皆是有利的方式。
環保的議題永遠是被高度關注的課題。建築能以什麼更有智慧的手法來處理嗎?可能不只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使用者與系統整合的問題。
因為我們已經從機械時代到資訊時代。這或許是一個過程,卻需要一個市場機制與時間來讓人們接受與適應。
然而工業體系的設計是一種追求線性、單方向的「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模型。
據研究統計,美國用於製造耐用產品所開採的資源,真正成為產品的東西很少,超過90%幾乎立即變成了廢物。
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與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提倡的「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觀念,產品設計必須考慮到生命周期中各個環節,好像為開創一個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想法,如果落實到建築環境中需要什麼樣的魔法呢?
其實並無魔法,只是將不能用的部分減少,並將可用的或可回收的部分增加。於是提升綠色產品或綠建材成為新的主張。(1)
摘自《有氧建築》,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