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為協助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展,佛教藝術研究者吳文成集結多項珍貴的敦煌佛教藝術品,昨天起舉辦「洞悉敦煌與佛像藝術之美」特展,在欣賞佛教藝術同時,民眾還可以體驗複製原貌的敦煌石窟場景。
出身宜蘭礁溪的鹿野苑藝文學會會長吳文成,多年來致力研究佛教藝術文化,今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以「絲路」為主題的「二○一二亞太傳統藝術節」,於是邀請吳文成協助策畫敦煌佛教藝術展。展期至明年一月六日。
佛教藝術自印度傳入中國,在歷代的法師、信眾、藝匠的努力下,將宗教藝術表現手法發揚光大,開展出如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及四川大足的佛教石窟藝術,至今,這些精采的佛教建築、雕刻與繪畫,已成為人類文明的瑰寶,也在世界藝術史上,綻放出千古永恆的光輝。
「透過絲路,使東西文化廣泛交流,尤其是從印度輾轉傳入的佛教文化,影響最大。」傳藝中心副主任王蘭生表示,這場以佛教藝術為展示主題的展覽,呈現歷代不同材質的佛像藝術。
在展覽中,吳文成從國內外收藏家、歷史博物館等地借展,展示從六世紀北朝晚期至明清時期,四十件不同材質的佛教造像,包含石刻、金銅、木刻、泥塑等材質,其中有佛像、菩薩像、力士、羅漢等,民眾可一窺千餘年來佛像藝術的演變歷程。
此外,吳文成也運用鹿野苑藝文學會的收藏,在展場中重新打造敦煌複製佛窟,讓民眾可以不必遠赴絲路,也能體驗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體。這座佛窟外形以著名的敦煌第二百二十窟為主,彩塑像則參考第四十五窟及三百二十八窟復原,包括了〈西方阿彌陀佛經變畫〉、〈藥師七佛經變畫〉、〈維摩詰經變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陀十大弟子〉等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