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縣市政府面臨缺錢窘境,財政部長張盛和昨天指出,改善地方財政的方式是將「錢」和「權」下放,預估可讓地方年增百分之十的自主財源,約九百多億元,他並呼籲地方政府尋求轄區立委協助加速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
地方債務鐘首度公布之際,「財政健全小組—財政改革議題南區座談會」昨天在高雄登場,財政劃分為會中討論重點,與會的縣市財政局長大吐苦水,高雄市抱怨地價稅累進起點應思考雙軌,屏東縣舉台北市的福利與地方比較,批評政府不公平對待,讓他們就像「二等公民」。
高雄市政府財政局長李瑞倉說,財劃法要通過遙遙無期,中央統籌分配辦法則可完全操之在我,中央應重新思考分配比例。台南市政府財政處長張紹源說,台南縣市合併升格後,債務比例並未升格,他建議財政部提出暫行辦法,將北高未用到的債務餘額,下放給已升格的直轄市。
張盛和說,改善地方財源是要將錢和權下放,權力下放可增加財政誘因。但他說,這樣的前提是要通過財劃法,否則大家都要爭,還批評不公平。
除了財政劃分問題,「活化國土」也是張盛和極力推銷的議題。他說,目前不僅地方可舉債空間越小,中央也剩下約百分之三的舉債空間;如果要加稅或加費,大環境不許可,所幸民間資金充裕,而中央和地方的優勢就是土地,國產局和國庫署已分別成立BOT、PFI(民間融資)推動小組,尋找適合的標的媒合商機。
張盛和舉一○一大樓、台北京站、林口商城等開發案,每年各約創造十億元為例表示,財政部持續複製成功的開發案例,計畫四年內年簽約二十案,每年創造三百億元稅收。他指出,財政部已和台東縣政府合作招商開發數位電影城,希望增加稅收並帶動地方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