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帝崇佛珍品 港藝術館首展

觀珣 |2012.07.10
1217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慶祝香港回歸十五周年,由康樂暨文化事務署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頤養謝塵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園」展覽,即日起至十月十四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近百件珍品,反映傳統皇家園林特色與文化內涵,以及乾隆皇帝對歸隱、長壽的追求及其宗教思想。

「乾隆花園」(亦稱甯壽宮花園)位於故宮東北隅,是乾隆皇帝在位時為自己歸政養老休憩而建。近十餘年來,故宮博物院與美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對乾隆花園的文物進行保護修復,相關文物逐漸公諸於世,香港藝術館成為亞洲地區首間展示有關文物的博物館。

羅漢屏風引注目

展覽分為四個展區,展出近百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花園珍品,包括書畫、傢具、建築構件、佛教工藝(屏風、金剛佛像、描金多寶閣)等。其中,塵封了二百三十年的紫檀嵌玉十六羅漢屏風,寬九百四十四公分,高約一百九十六公分,以十六扇組合,框及下裙板用紫檀木製。裙板正方形,分別雕刻四條拐子龍紋。

最引人注意的是用周制鑲嵌法以白玉片鑲嵌出十六羅漢的形象,十六羅漢姿態、表情各異,或濃眉大目、朵頤隆鼻,或皺額凹頭、深目翻鼻,具胡貌梵相,皆生動傳神。加之黑地和白玉間的色彩反差,使畫面形象更為突出,顯現剪紙或貼畫的藝術效果,而每個羅漢的上方均嵌有羅漢名稱,以及乾隆皇帝所作的羅漢贊。

此外,屏風背面的裙板與正面相同,屏心黑漆地,以金漆彩繪竹、牡丹、藤蘿、荷花、桃花、月季、桂花、美人蕉、茶花、水仙、菊花、秋葵等各式花卉,至今,色彩依然鮮豔明亮。

另一幅作品〈乾隆皇帝佛裝像〉,乾隆皇帝身著紅色袈裟,頭戴黃色班智達帽,全跏趺坐三層高墊上,下為大象所馱的蓮花寶座。十朵盛開的粉紅色蓮花與綠葉組成背光。乾隆右手施說法印,神態莊嚴靜穆,面部描繪寫實傳神,長方臉幾縷長髯,精神矍鑠,是乾隆老年相貌,略有明暗立體感。這幅唐卡布局飽滿和諧,線條流暢,形象生動,色彩豐宮華麗,是十八世紀的唐卡代表作,也有助瞭解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

清帝多信仰佛教

清朝歷代皇帝都推崇佛教,如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帝,對儒、釋、道三家文化,採取三教一家、圓融一體的平等政策。乾隆帝在滿族原始宗教信仰—薩滿教的祭祀中,規定首祭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關聖帝,並以大典的形式頒行天下,顯示乾隆帝崇佛、信佛。

拈香、敬佛、念佛是乾隆帝每天必修的功課。一年當中,乾隆帝數十次到坤甯宮祭祀,主要是朝祭,為佛、菩薩、關帝行禮。四月初八佛誕日,清宮滿洲祭神祭天之禮規定:「四月八日則奉神於堂,子而祭之。每歲四月初八日,恭迎坤甯宮朝祭神,供於堂子饗殿,佛、菩薩、關帝像前懸於神幔,設黃瓷池,注紅蜜,和以淨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