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藉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臣子,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
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美玉和寶馬,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一番話說動晉獻公,於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國君見到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攻打虢國之事,仍然滿口答應下來。
但是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忙阻止:「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脣亡齒寒』,沒有嘴脣,牙齒也保不住啊!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麼危險的事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
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和寶馬與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宮之奇連聲歎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早早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後,回程時順便又消滅了虞國。
虞國國君為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災難,是值得後人深思的歷史教訓。「假道伐虢」故事,後世引申為「唇亡齒寒」典故,也是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四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