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與也;記,記別。善與惡皆可授記,如將成為阿羅漢或將墮地獄之類。又,或為眾所知識之人,或為甚深微妙之義及或有廣大殊勝之因果,均應授記。佛法的授記思想,在於證明人人都能成佛,不論何人,如能修行佛道,便可依據各人的根性和修行的法門及勤惰態度而判定成佛的早晚。
中根的四大聲聞,在〈譬喻品〉和〈信解品〉的二品中,領悟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佛意,如來又在〈藥草喻品〉中,殷勤地以三草二木的譬喻,闡明佛法的一相一味,說明如來說法沒有差別,任何眾生都同樣可獲得利益的緣由。
在此四大聲聞對佛意愈發理解,如來以佛眼觀察四大聲聞的心,因此終於到〈授記品〉應生起的階段。摩訶迦葉等四人,以有修行正因與果德,各各廣大殊勝,當為授記。
此品來意,乃四大弟子領悟平等一味之旨;已了解本無聲聞、緣覺、佛乘之三乘之實,本自具有佛之知見既已解開,則成佛真因已具足,佛乃為四人授記,故有此品。
為何稱為「授記品」呢?題名「授記」是從能化的方面說的;若從所化的方面,則為「受記」。授記指授予記別,係如來授予成佛的證明。此品,佛陀為迦葉、須菩提、迦旃延、目連等四大聲聞授記,因此稱〈授記品〉。
若以《法華經》的教義來說,有三種記別:
(一)正因之記:指人人皆具有佛性。〈常不輕菩薩品〉經文中所說的二十四個字:「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二)緣因之記:透過種種對法的供養功德,也能成就佛道。如〈法師功德品〉的十種供養: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
(三)了因之記:給予聲聞人之記別。即《法華經》三周說法中的「譬喻周」,於〈譬喻品〉中,正說佛度眾生的慈悲善巧,皆為眾生能成就佛道;〈信解品〉中,聲聞人領悟所說的一佛乘的旨意;〈藥草喻品〉說明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情況;〈授記品〉中佛為四大聲聞授記將來作佛之國土、劫名、壽量等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