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飛插入石的北嶽恒山懸空寺,只能用目瞪口呆來形容。如此一座融合儒、釋、道三家於一體的廟宇,選址之險,建築之奇,結構之巧,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絕妙。
懸空寺,在二○一○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世界十大最奇險建築之一。
來到北嶽恒山腳下的金龍峽,還沒入山門,就見到遠遠高懸於山壁上奇險無比的懸空寺,感覺非常不真實,好像那只是剪貼上去的紙雕作品般,等到親自登臨寺內,才領略那天下一絕的奇險建築,以及一磚一瓦的真實不虛。
懸空寺據說是北魏了然和尚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這座懸於危崖間,下臨山谷深淵的木質框架式寺廟,全寺無一釘一鉚,以插入橫梁於山壁內為基,借岩石之力托提,梁柱和廊欄上下左右一體,橫木和立木緊緊聯結。其深深插進岩石中的方形梁木,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而成,有「鐵扁擔」之稱。
寺廟不大,在一五二‧五平方公尺的面積上,建有大小房屋四十間,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廟宇樓閣都精緻而小巧,分別供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等儒、釋、道三家代表性人物,還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佛菩薩像八十多尊,早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廟宇呈長扁形,除了緊黏於山壁上的佛龕、殿宇之外,還有僅容狹窄難以錯身的過道。走在寺中由木柱支撐的過道,尤其攀爬樓梯時,宛如行走在艱險的棧道上,雙手需抓緊扶牢欄杆,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這些木頭柱子,看去不起眼,但是其長短粗細經過精密的計算,具有承重和平衡高低的作用。
恒山氣勢雄偉,號稱「絕塞名山」,在氣勢如虹的名山上,這座孤懸崖壁的小小懸空寺,以它的選址離奇和奇巧精美的木造建築而聞名於世。名山配上絕妙寺廟,堪稱絕配。
恒山自古即為道教聖地,佛教亦在此建寺,到明清時期已有大小祠廟六十餘處,稱為「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依山崖而建的懸空寺,經一千四百多年屹立不搖,簡直不可思議。
詩仙李白用「壯觀」二字來形容其鬼斧神工。懸空寺那高懸萬仞山壁間,宛若隨時會凌空飛升的氣勢,用壯觀都不足以形容,所以李白在「壯」字旁加上一點;那一點,和朱熹「太」字碑上那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徐霞客也在此留下「天下巨觀」四個字的讚嘆。
有緣來懸空寺一遊,邊觀賞、邊讚嘆、邊吟詠著明代御史鄭洛所作〈過懸空寺〉:「石壁何年結梵宮,懸崖細路小溪通;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殘月淡煙窺色相,疏風幽籟動空禪;停車欲向山僧問,安得山僧是遠公。」如此空靈的禪詩,正是來此絕壁上修練的行者的寫照。而要有多大的緣分,才能在這般高懸天界的寺廟聽暮鼓晨鐘敲響?
懸空寺,這座世間難得一見的崖壁奇觀,由於「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而被譽為恆山十八景之冠。
古人留給今人如此巧奪天工的建築奇蹟,也啟發今人在高山絕壁上遠離塵囂潛心修行,是多麼難能和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