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需要名目,需要理由,要士兵衝鋒殺敵,有哪些方法可以推波助瀾?
孫子曾說要穩定軍心,首先要有公正的規則,包括在上位者用心傾聽人民的聲音,訂定合理的規範,上下同心,以精神力量來鼓舞人民。如〈計篇第一〉所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以及〈軍形第四〉:「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在孫子看來,領導者若能修道自省,民眾就會認同你的目標,進而願與你同生共死,不怕危險。所謂「修道」,除了嚴明的軍紀,還要關心人民,比如武王伐紂時,「牧野倒戈」就是利用人心所帶出來的力量,造成紂王的部隊掉轉矛頭攻入朝歌;近代,美國獨立戰爭時,華盛頓帶領民眾打贏英國,也是因為獨立軍有共同的理想,讓這群來自歐陸的人願意超越意識形態,站在同一陣線上。
即使在威權時代,亞歷山大大帝在擴張戰爭中,也總是身先士卒帶頭衝殺,這種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精神,足以激勵軍隊士氣。
總之,民心所向,往往造成眾望所歸;反之,為了統治者的私心,加上賞罰不公,只會造成更多的民怨及不諒解。
另外,孫子還提出用物質利誘來鼓勵士氣,一般來說,給予重賞和功名,是最直接了當也是最實際的誘惑,因此〈作戰第二〉說:「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意思是適時地激發士卒的憤怒,是領導者必須學習的,同時在豐厚的報酬之下,官兵自然會蜂擁向前。
他說:「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意謂在車戰時,最先擄獲敵人戰車十輛以上的,應予重賞以鼓舞士氣,這樣士兵才會有強烈的動機去拚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