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峰岩洞 探訪穴居人-山中傳奇 找洞尋仙

文與圖/馬維易 |2012.06.23
1844觀看次
字級
豐盛的早餐 圖/馬維易

山中傳奇 找洞尋仙去

二○一○年初春,趁著農曆春節的假期,與幾位好友飛往雲南昆明,包了一輛七人座車,請了導遊小徐,一行人馬不停蹄南下找洞尋仙去。

「峰岩洞」藏在雲南文山州廣南縣的南屏鎮安王村內,頭一晚先抵達離目的地很近的硯山,找了間旅館安營紮寨,休養生息。為了爭取能早些時候找到神秘的「峰岩洞」,第二天七早八早就起床。

風味早餐 儲備好體力

享用了一頓豐盛的風味早餐,內容計有:雲南最出名的米線、酒釀小湯圓、豆漿,以及一堆剛炸好的又香又酥的「油炸鬼」,為美好的一天拉開序曲。

填飽胃,二話不說,立馬上車直奔目的地。我們的車子往東南方開了約一百二十多公里的路,過了「馬街」(正式名稱為「南屏鎮」,當地人管叫此地為「馬街」,路標亦然),最後到了「安王村」,也就是現代穴居人的所在地。

粗勇卡車 陪同開眼界

問村中人峰岩洞何在?村中人指了指山邊,要我們順著通往山上的羊腸小道,「只要」爬二十公里的山路就到啦!

師傅雙手一攤言道,我們的車子無法爬這陡坡,這便如何是好?要靠兩條腿?全體投反對票!只得抓著小徐在村中亂竄,希望能找到一輛能爬山路的車子。

老天垂憐,真的讓我們找到一輛古早造型的農用卡車,外表漆成美麗的天空藍,看來十分粗勇,卡車主人更答應開車陪我們一起去開眼界。

唯一客座 禮讓楊大姐

談妥了費用,大家興高采烈地上車,才驚覺只有二個正常的「坐」位。也就是說,除了駕駛座已註定是卡車主人的地盤,另一個空位為副駕駛座。

同行的男士們體貼女同胞,全體棄權;我雖貴為女性,但頭好壯壯,也主動退出候選人資格;桃花妹學孔融,把唯一的寶座拱手奉上,讓給楊姐姐坐;於是,沒座位的全爬上了「載貨專區」。

一路驚險 翻滾吧遊客

原本大家還很愉快地坐在「載貨專區」的鐵皮車斗上,拿著相機亂亂拍,以為可以來個浪漫卡車之旅。怎知這條盤山路,不是開玩笑的,卡車往前飛奔時,每個人在「載貨專區」被迫彈來滾去。很可能一個不留神,飛離卡車跌回安王村,成為人肉漢堡。

這種毫無情趣可言的「車震」,讓人坐立難安。逼至崩潰邊緣,在還沒亮出貼肉帶的萬用刀「制裁」駕駛前,忍不住大喊「停車」!這時已是灰塵滿面鬢如霜的我,只顧著先把心愛的相機塞回背包,交給坐大位的楊姐姐照料。大夥兒收拾妥混亂的局面,才同意繼續上路。

看似荒涼 眾裡尋岩洞

車子終於停了下來,卡車主人對我們發話:「峰岩洞就在路邊。」大家鬆了一口氣,終於不必再受這顛簸之苦。此時,桃花妹拍著胸口道:「好家在,還好有皮肉包覆著骨頭,否則怕沿途散落一地啦。」惹得大家笑不停。

跳下卡車,努力搜尋傳聞中的神話。只見左旁一塊平地,有個廢棄籃球架,和幾棟似乎無人居住的平房,洞口前方有幾座大石墓(充分見證過去村民生於斯、死於斯),還有一座供民生用水的石砌蓄水池,四周綠樹環繞掩映。

岩洞人家 往來如親人

這些人工產物後方,隱約窺見一個洞口,頂部垂綴著不少鐘乳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是中國西南方常見的山洞結構。難不成這就是眾裡尋它千百度的「峰岩洞」?

據說,峰岩洞是因村子建在岩洞中,加上洞內曾棲息許多野蜂,形成各式蜂巢和蜂窩似的鐘乳石,因此又名「蜂岩洞」。至於穴內岩洞人家,共同生活在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溶洞裡,幾乎沒有隱私,人們和睦相處,就像一個大家庭。

洞中之謎 一闖探究竟

興奮地衝向前,抵達洞口前方,才驚覺居然有大小兩個山洞(左小右大)。沒料到峰岩洞鬧雙包,「史料」沒記載耶!同伴們湊一塊兒研究,決定選大洞來闖一闖。

站立在洞前,只見它如同闊嘴怪獸,似乎想將我們一口吞噬的模樣,還怪嚇人的。往內俯看,一眼就能見到洞底,光線充足,沒有一般山洞幽暗之感,怪不得裡頭能住人。

今已廢村 荒草已漫漫

如今已廢村的峰岩村,建在坐東向西的石灰岩洞中,開闊的洞口形成倒八字形,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每天只有幾小時能接收到陽光照射。雖然如此,洞內光線並不差,就算走到洞底,事先準備的手電筒還是沒派上用場。

雖然廢村不過七、八年時間,但如今入村的山徑已是一片荒煙蔓草,行走其間必須撥開雜草,還要避免一種枝葉帶鉤會刺人的討厭野草。

第一奇村 景象真新奇

洞內前方左右各有一支擎天的鐘乳石大柱,如同門神般的頂天立地守護著洞中人。另有許許多多鐘乳石峰拔地而起,與洞頂倒懸著的相呼應;更奇特的是,有一整片的鐘乳石懸掛在洞頂,像座巨型屏風;僅洞內的鐘乳石就讓人嘆為觀止啦!

雖說來訪前就得知洞中有屋舍,怎知踏進仙洞映入眼簾的,居然是新式水泥建築,著實令我們大吃一驚的。不過,這些現代版的房屋離洞口較近,可能是搬運建材較為便利吧!

洞中老屋 簡易又克難

往裡走,就能看到一些老舊的房舍,本以為早就破敗不堪,沒想到保存得依舊十分完好。這些傳統的屋子,有用竹篾搭成和夯土夯成的兩種。

用竹篾搭建的,應是最初的房型。這種屋子也稱為ㄚㄚ房,人們隨意在地面挖個洞,插上一根柱子,再把竹子剖成片狀,圈起便成屋。可想而知早期入洞的人們是多麼的簡易和克難;至於夯土房,則算是ㄚㄚ房的進步版。

穿街走巷 人去樓已空

舊的房舍有個基本的共同特色,即「沒有片瓦來遮頂」,因為根本用不著。別忘了他們是住在洞中,「屋頂」早就是現成的啦!少數有加頂的人家,多數是用細竹鋪成,擋一些落塵之類的,象徵意義大過實用價值。就連新蓋的水泥房,也還是用細竹來權充屋頂,既通風又環保哩。

順著一條條的人工石板路,穿街走巷。洞中屋舍順著地勢的高低,錯落有致的分布其中。眼望四周人去樓空的模樣,頓時讓人覺得時空交錯,時間似乎凝結在這片無人區中,被定了格。

無頂之屋 處處皆環保

貼近各家各戶細瞧,沒發現有啥特別之處,幾乎與我們一般模樣兒(除了沒屋頂)。讓人比較不自在的是,有些人家的屋內角落或房頂躺了幾口棺木。洞內也找不著「人」請教,不知這是否是他們的習俗?

走著走著在一戶人家中發現個寶貝,只見沒屋頂的梁上,架了一個巨形漏斗,骨架是竹片,內鋪一層防水油布,不知是否是用來盛接「水」的?但是哪兒來水呀?

珍惜水源 善用岩漿水

一點兒沒錯!由於洞內缺水,人們只能在洞外修築水池盛接雨水。還必須趁著雨季,上山砍些竹子扛回洞中,劈成漏斗狀,上罩一塊塑膠布,一點一滴地,承接蒐集洞頂鐘乳石滴下的岩漿水,供全洞的人和動物們飲用,他們稱此方法為「種水」。

也正因為水取得不易,讓洞中人格外珍惜。一盆水,洗了菜又洗米,再拿來洗臉和腳,最後還給家畜飲用。想洗澡?沒門兒!

我想,他們應是珍惜水資源的最佳代言人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