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外電報導】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少林寺塔林,日前啟動保護工程,將採取隔離方式進行,包括拆除塔林南側的停車場、疏導西側河道,修繕成公塔、無塵清公塔、惠元塔、大方晉公塔、興公塔等十餘座塔。
少林寺建寺一千五百多年間,高僧輩出,塔林是歷代少林寺高僧圓寂後安奉骨灰的墓塔區,有唐代以來的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是歷代少林高僧的墓地,佛教徒心中聖地,也是少林文化重要歷史傳承。
塔林占地近二萬平方公尺,保存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七個朝代的古塔二百四十一座和現代塔二座,為大陸現存古塔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連續搭建時間最長的塔群,體現了不同朝代的建築風格,是綜合研究中國建築、雕刻藝術和宗教發展史的珍貴實物寶庫,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研究價值。
墓塔記錄著高僧的功績,有造型獨特的元代六角實心「中林禪師塔」;建於唐代貞元七年(西元七九一年)的「法玩禪師塔」,是塔林中有年代可考的最古老的一座磚塔,四角方形,高七點五公尺,為唐代嵩洛一帶臨壇說法的高僧法玩禪師所建,在同一類型的塔中,極具代表性和學術研究價值。
少林寺塔林依山而立,而山上林木茂密、水源較豐,雨水和山水經常流過少林寺塔林,也由於古塔構造獨特—先在地面下挖地宮,一般用磚石砌築,內放佛骨、佛經等物,之後地基覆蓋在地宮之上,因此雨水很容易順著地基進入地宮,造成塔基下陷、地宮坍塌、塔身傾斜。
此外,古塔自唐代開始修建,部分已經千年歲月侵蝕,古人的建築技術有限,塔基內的填充物多為碎石塊和土渣,並非今人全部用磚頭壘砌,因此經歷年代久遠後,塔基上的部分磚塊首先開裂、鬆動,進而塔基整體坍塌、塔身傾斜。
塔林現存較為完整的二百三十座古塔中,有二十八座發生較為嚴重的地基下陷和塔身傾斜,主要分布在塔林的西院和北院,上世紀中期的兩次大規模維護延續了塔林的生命。
二○一○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歷史建築包括少林寺塔林、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等八處十一項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