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狹義貨幣量M1增速持續走低,已下滑至二○○八至○九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準,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如果各國不亟思應付,今年內全球經濟可能嚴重減緩。
報導指出,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歐元區、美國、英國的實際M1從年初以來持續緊縮,如果增速繼續下滑,可能引爆全球衰退。
美國經濟已出現警訊,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最新報告顯示,五月ISM紐約企業現況指數由四月的六十一點二暴跌至四十九點九,大跌十一點三點,創三年來最大單月降幅。
該指標自去年十一月以來首次陷入萎縮。ISM企業指數高於五十代表經濟活動擴張,低於五十則代表放緩或萎縮。同時,美國失業情況仍令人失望,顯示經濟並無起色。七大工業國(G7)財政部長五日舉行緊急視訊會議,磋商歐洲日益嚴重的危機。歐洲未能運用龐大資源來抑制西班牙問題惡化,讓北美和亞洲國家日益不滿。
亨德森全球投資的沃德指出,G7和七大新興市場國家(E7)的實際M1在去年十一月達到百分之五點一,而今年四月已下挫至百分之一點六。這項數據說明商品價格暴跌的原因,其中布侖特原油價格跌至十六個月新低的每桶九十七美元。
報導指出,中國貨幣數據下挫最為嚴重,四月份的狹義貨幣M1下挫至歷史低點,實際M1餘額自去年十一月以來持續減少。沃德認為,中國並未如預測的在第一季觸底,未來仍面臨問題,中國必須放鬆政策;而歐洲更需立刻實施量化寬鬆。歐盟經濟及貨幣事務執委雷恩表示,歐盟執委會一直在「慎重考慮」,透過歐洲穩定機制(ESM)直接進行銀行資本重組的可能性。但由於德國總理梅克爾極力反對,荷蘭和芬蘭國會也不贊成,這項計畫阻力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