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飽受數學學習障礙之苦的孩子有福了!中央研究院今年的「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十五位得獎者之一、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吳嫻,利用現代認知神經科學技術,找到數線習慣模式,可增強孩子對數字的空間感,讓他們不再視數學為畏途。吳嫻說,一些對數學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通常對數字的空間感不足,就會影響學習意願及成果。她建議家長,不妨透過心理數線的訓練,增加大腦處理數量的表現。
中央研究院今年的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共有一百六十六件申請,選出十五名得獎者,頒獎典禮每位獲獎人並以三分鐘簡介著作。得獎者之一的吳嫻昨天發表論文時強調,大腦對數字、時間及空間都有表達精準向度的能力,比如進入一個會場後,會立即知道會場有多大、裡面有多少人及所處位置。對一些數字能力較差的人,只要經過訓練,還是可以收到不錯的學習效果。
吳嫻表示,人類腦中對計算數字這件事,有相當精密的時間及空間生理機制,就像一到九這幾個阿拉伯數字,明明出現在眼前的時間一樣,卻有不同的空間感受,也因此出現不一樣的反應。
她舉例,當在一顆草莓上貼上一或二的數字,人們的本能會覺得它是個「小」數字,伸手去拿這顆草莓時,手指張開的弧度較小;但若在這顆草莓貼上八或九,就會覺得是個「大」數字,伸手拿草莓時的手指張開弧度,就會不自覺地變大。
一些對數學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通常對數字的空間感不足,當然會影響學習意願及成果。吳嫻建議家長不妨透過心理數線的訓練,增加大腦處理數量的表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紙上畫一條直線,從左到右標示一到一百等數字,然後說出一個數字,再讓孩子去標示這個數字的相對位置,比如三十七距一較近、距一百較遠,而七十三則相反,距一較遠、距一百較近。經過不斷地訓練,可增強孩子對數字的空間感,讓他們未來面對數學這門功課時,會有較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