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西元前六四三年),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齊氏,名小白。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齊襄公和奪位者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小白勝利,即國君位為齊桓公。後魯兵護公子糾臨境,與齊國開戰,公子糾被殺,管仲被縛回齊國,本來桓公想殺管仲,鮑叔牙勸說:「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
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拜管仲為相,委以政事,一時間齊國大治。
對內整頓朝政,構建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國、野(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分治之法。又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規定鄉民必須服兵役,農閒時訓練,有戰事時出征,既提高了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
經濟方面通過減少稅收,以增加齊國的人口數量;對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差異;又實行糧食「準平」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差距;並在齊國各處設立「女閭」(即為公娼的起源),將戰犯或罪犯的寡婦充於其間,抽以稅收。
一連串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桓公七年(西元前六七九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盟主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桓公晚年昏庸,不聽管仲臨死之告誡,反而重用專權的易牙、豎刁、開方三人,桓公四十三年(西元前六四三年)重病,五公子(無虧、昭、潘、元、商)各率黨羽爭位,最終一代霸主在內亂中餓死。
五公子互相攻打,桓公「身死不葬,蟲流出戶」,齊桓公在他死後的第十個月,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風光一時的一代霸主,死時竟是這樣的悲涼悽慘,後世遂有「齊桓公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