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華來總團找我,他說:「在職場上,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我覺得自己愈來愈不像自己。」
確實,有很多人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常常把自己搞的四不像。希望被接納,一昧違心的討好迎合別人,搞得自己烏煙障氣;也有些人,只要我喜歡,就隨心所欲的帶給別人困擾。如何做到自己自在,而又給人歡喜,確實是人生很大的課題。
有一位大學教授帶兒子到麵攤用餐,老闆是個大老粗,言語動作都讓人不舒服,但是,教授爸爸卻從頭到尾的笑臉迎人,嚥不下這口氣的兒子對父親說:「他態度那麼差,您為什麼還要以禮相待?」父親說:「他好不好是他個人的修養問題,我並不需要為了他,讓自己也變得不好。」
追逐外在聲色的欲望,貪瞋痴慢疑如排山倒海,淹沒我們的本來面目,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因應別人的反應,而決定自己的行為表現,勢必會煩惱痛苦,活得不快樂。
一般人對於聲色的追求,著重在別人給我什麼,你有對我說好話嗎?你有對我做好事嗎?你有為我著想嗎?整天在別人的語言、行為的對待中打轉,盲目的隨著外境起落、不安和恐懼。如藥山惟嚴禪師登上法座後,又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言不發的下座,為大眾請法的院主不解的請教禪師,惟嚴禪師說:「如果你們只想著以聲色來求法,怎麼能納受禪的法味呢?」如果,我們活在別人的表現裡,被動的決定自己的行為取向,我們怎麼可能開心、自在呢?
星雲大師為佛光人制定的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發心,不求回報的服務奉獻,久而久之便會達到「以無所得故,菩堤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美好境界。
自己自在,同時兼顧給人歡喜,是在付出的過程中,一切反求諸己;開發自性的慈悲、真誠等善法,發願如日普照大地,給人力量,活出放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