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泰瑞莎‧布朗
翻譯/錢莉華
護士新人訓練期間,常發生護校所學跟院內實際的照護情形有時相符,但多半衝突。很多醫囑看不懂、很多藥名沒聽過,還有很多莫名的電話號碼、很多記不住的名字。
聽說,得花一年時間,病房工作才能上手,這一年會很辛苦。但再怎麼苦,也沒新人訓練這幾周來得苦,這段時間學習曲線最陡,異常才是正常,比如好端端的皮膚突然裂開,或原本沒事的病人突然無法呼吸。我最大的挑戰是搞懂一切,及如何在這麼錯綜複雜的環境裡,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學會一切。有時,事情會搞得我想撞牆,問題是我連撞牆的時間都沒有。
進行鉀離子靜脈注射時,可允許的最快給藥速率是多少?注射萬古黴素時,必須用哪種顏色的管子?病人腿部腫脹代表哪裡出了問題?(是心臟,不是腎臟。想不到吧!)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是優秀護士必須知道的。這些技能在督導護士不斷教導下、經由反覆練習才能學到,到後來,我們會熟練到忘了自己曾對這些事茫無頭緒。
另一種技能就是護理教授口中所謂的「批判性思考」,其實就是活用知識。比方病人的背部裂開了,我唯一的法寶就是呼叫急救,現在,我知道要「找醫師來」。只要假以時日,好護士就會懂得什麼時候該聆聽直覺,做出最恰當的處置:該讓病人戴氧氣罩?該打血管擴張劑?該吸出病人喉嚨裡的血塊?該堅持醫師一定要來看看病人?還是該呼叫急救?不管在任何行業,直覺都不被重視,但若要成為好護士,由知識衍生而來的直覺卻是無價之寶。
南丁格爾說:「護理是一門藝術,若要成就一件藝術品,就要像畫家或雕塑家那樣全心奉獻、盡力預備。」南丁格爾選了繪畫和雕塑這兩種結合靈感、洞察力與高度技術的藝術比擬。我覺得用較為人性的角度來詮釋她的話:要當護士,就要有關懷體恤之心,你得關心病人會不會從椅子上摔下來受傷,要體恤病人渴望得知病情的心情。有時,關懷體恤之心會弄得心力交瘁,唯有無私奉獻才能支撐繼續投身這項工作。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那一年,我在重症照護病房—一個新手護士的心靈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