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前教育部長吳清基昨日在政治大學舉辦的「台灣發展論壇」中坦言,二○一○年考量台灣的政治情勢,訂出「三限六不」的陸生政策,限縮陸生來台,並不是「合理作法」,陸生政策確定開放後,如今已快屆滿一年,「三限六不」可以逐漸修訂。
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指出,經過一年的開放,包括大陸學歷採認,陸生的就業問題,以及國家安全等,開放狀況很順利,確實可考慮放寬「三限六不」。有關陸生希望能擔任教師的研究助理,林聰明表示,正和國科會、勞委會協調,教育部認為研究助理並非工作,希望儘早突破。
去年是台灣開放陸生來台攻讀學位第一年,我方開出兩千個名額,僅九百二十八名陸生報到,招生不如預期。吳清基分析,大陸設限只開放設籍沿海六省(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與廣東)的學生可以來台,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他也透露,大陸不斷透過管道希望台灣能承認大陸二一一工程的一百所重點大學,或許經過談判,可望彼此尊重,雙方都放寬限制。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也認為應該逐漸鬆綁陸生政策,他表示,自己當年拿美國國務院的傅爾布萊特計畫獎學金赴美,這份獎學金六十年來已幫台灣培養出十四位中研院院士、三十五位內閣部次長與十二位國策顧問,美國不只對台灣這樣,對世界一百五十多個國家都如此;他強調,要放下政治的成見,用宏觀角度思考陸生政策,至少讓大學校園中的每名學生都被公平對待,不分陸生或台生。
來自北京、就讀台大國發所博士班的陸生王欽發言說,雖然馬英九就職演說時表示要營造無歧視的環境,但來台念書後,不管是輿論或民眾,看待僑生、外籍生或陸生都有強烈防禦心態,「好像我們是來搶奪教育資源」,希望逐漸開放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