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購入山居時,山林社區一切剛起步,不過鄰居對於居住環境的憧憬頗為一致。除了農地上原有的林木外,大家紛紛在農舍四周種下大大小小的花木、果樹,一下子將整個社區妝點得奼紫嫣紅,好不熱鬧。
經過十年的照顧培育,當年的苗木如今皆已成蔭。每當春暖時節,更是諸花齊放,各展姿顏。先是李花探頭,再來是山櫻、吉野、桃花輪番上陣,到了春梢,則是桐花染白了山頭,將社區綴點得五彩繽紛,滿眼春意。晨昏在社區閒步,猶如置身在大花園中,煞是愜意。
搬離都會,卜居鄉間,得覓如此居處,頗覺快慰。
幾年前有德國記者來台採訪,返德後竟將台灣民眾的居處形容為「豬圈」。報導傳回台灣,國人莫不義憤填膺,認為這是德國佬的傲慢偏見,以偏概全,硬是將我們的美麗寶島抹黑。
不久後,另外一樁新聞事件又甩了我們一記耳光。
一對日本老夫婦本來要到南投埔里長住幾個月,當地政府也全力配合甚至大肆宣傳;可是不到一個禮拜,這對日本夫婦就對埔里的居住環境大感吃不消,嚷著要回日本。
因為他們對埔里街道隨處可見的狗大便極為感冒,認為會使他們健康受損。這也讓他們在埔里的long-stay計畫破滅。
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台灣各地區的環境差異度極大,有風俗淳良、景觀優美的社區,也有較為髒亂的聚落。
造成環境如此殊異的關鍵,應該是各處民眾對於居住環境的關心、照護態度不同。
十幾年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曾經提出了社區營造觀念,鼓動台灣地方民眾的社區意識。在官方倡導下,一時之間,台灣社區意識頗見昂揚。
社區營造的理念除了建構社區特色、活化社區生機之外,更重要的觀念是,鼓勵民眾把社區當作自己的家園來經營照顧。在這個理念吹拂下,台灣不少地方確實建構出令人津津樂道的特色亮點。例如南投的桃米社區、宜蘭的白米社區、台中的楓樹社區。
但是無可諱言的,台灣仍有無數的凋敝農村、破敗聚落散處各地。有些聚落、社區的改造可能需要公部門投資挹注資源,方能改頭換面。
然而,更多社區的整頓、美化,其實只要社區居民一起捋起衣袖,集體勞動,將廢棄雜物、髒亂地點清理一番,補上花草樹木,應該就可以讓居家周邊環境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觀與風貌。
自掃門前雪的觀念在當前社會已然落伍,更理想的作法是把社區當作是自己家園整理照顧,國人的居住環境應該可以煥然一新。只要多用一點心,台灣絕對有機會成為我們引以為傲的乾淨寶島。
日前,我們的社區就舉辦了一次社區環境淨化及賞桐活動。趁著桐花盛放時節,社區協會提供清潔工具,邀請鄰居一同來健行,順便清潔社區環境。還邀請了荒野保護協會導覽老師沿途介紹、解說社區內動、植物。
四、五公里的山區農路撿拾下來,大家汗水淋漓,暨環保又健身,鄰居還能藉此聯絡交誼,增進自然知識。
社區清潔活動深具意義,鄰人響應相當熱烈,甚至連老外鄰居也共襄盛舉,跟大夥清理社區農路垃圾。看他認真投入的模樣,令人動容。顯然他已將我們社區當作他永遠的家園了。
近午時分,勞動完畢,鄰人共同享用簡單午餐,聊聊園圃瑣事,何等快哉。
一點點用心、半天的時間,我們的居住環境就可以滿眼青翠、清爽宜人。盍興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