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錐尾鸚鵡,年齡愈大,身上的顏色就變得愈鮮艷。喜歡吃水果、各種莓果和花。是不錯的寵物鳥,但尖叫的聲音很嚇人。
圖/小魯文化提供非報系
動物的顏色跟牠們的生態有什麼關係?想想玩捉迷藏的時候吧!假如躲在床下或衣櫥裡,是穿白衣服還是黑衣服的人比較容易被找到呢?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時時刻刻都像在玩躲貓貓。獵物型的動物,有很多動物都想吃牠,所以牠身上的顏色會跟牠最常待的環境一樣,免得連靜靜坐著的時候都得心驚膽跳,沒有半刻可以休息;而獵人型的動物,若不具備速度,不具有眼力、聽力或嗅覺能力,就得讓自己融入周圍環境,等接近獵物身邊時,縱身一撲,抓住自己的「下一餐」。至於怎麼跟環境融為一體,自然要看身體的顏色跟身處的背景囉。因此,我們在看到動物身上的顏色時,通常就可以把牠居住的環境給猜得八九不離十喔。
隨著動物逐漸長大,牠們從小到大的身體顏色通常也會有所改變。如動物尚未從蛋中孵化出的時候,蛋殼的顏色都跟四周的環境顏色很像;卡通影片裡的小鹿斑比,身上的斑點就像透過樹葉灑下的陽光;初生不久的野豬和馬來貘,身上的條紋讓牠們在棲身的草叢中顯得很不醒目;海中的比目魚,身體背面的顏色就跟躺著的沙質海底如出一轍。
就連虎鯨和企鵝之所以有半黑半白的身體,都是因為當牠們游泳時,面對天空的黑色讓別人俯看時,只看見深色的水,而貼水的白色讓仰看的捕食者或獵物,把牠們跟天空的顏色混在一起……所以動物的顏色跟生死存亡有很大的關係。不小心躲到讓自己變顯眼的地方,很容易就被捕食者抓走;另一方面,也可能抓不到東西吃,得餓肚子。
話說回來,也有一些動物是用身上醒目的顏色來警告別人:「我很危險,我有毒!」或是「我很難吃,你走開!」所以,動物的顏色並不都是暗淡或黑白,而是多彩多姿、色彩繽紛的,不只紅橙黃綠藍靛紫,就連隱藏在彩虹各色之中的每種漸層,也都一定找得到對應的顏色。
大自然的顏色,果然只有在大自然的成品中才找得到。這些多彩多姿的動物和顏色,你在書中看到幾種,又認識幾種呢?本文摘自《動物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