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十大願

周圍輝 |2012.05.13
3228觀看次
字級
妙書法師非報系

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並列華嚴三聖,文殊菩薩代表般若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力行實踐,「普賢十大願」是「願中之王」,從第一願「禮敬諸佛」以平等心對待眾生開始,第十願「普皆回向」以廣結善緣為圓滿成佛之道。諸佛菩薩皆因修行十大願法門而成佛。

五月六日福慧家園共修主題「普賢十大願」,禮請國際佛光會中華青年總團執行長妙凡法師主持,來自全省各地佛光人及信眾八百餘人,聆聽佛光山淨土基金會執行長、也是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慧得法師,以及佛光山編藏處主編妙書法師、青樺國際婚紗企業董事長蔡青樺女士、國際佛光會世界青年總團部妙慧講師張睿邗,分享修證體悟心得。

「普賢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妙凡法師首先拋出問題:如何用平等心對待每個人?如何做到對人尊重?

慧得法師說到,人人皆具佛性,都有成佛因緣,不可輕忽,我們應以此心念,尊敬對待每個眾生。如《法華經》中提到常不輕菩薩,常對四眾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不論別人如何謾罵,他仍回應「汝等皆當作佛」,以此「不輕」修持終得成佛。

慧得法師又說,「禮敬諸佛」是去除我執;「隨喜功德」是降低嫉妒心,心中沒有個人,才能真正利他;所謂「請佛住世」,三世諸佛法身清淨,眾生若能自心清淨,則自己法身與佛法身合而為一,佛就能常住心中;「普皆回向」要將善根功德回向眾生,廣結善緣,人成佛成,回向給眾生的當下,自己也得到利益。

蔡青樺分享如何將「稱讚如來」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即常說好話,對家人要常讚嘆。她說,婆婆是家裡的觀世音菩薩,她結婚後專心與先生打拚事業,三十年來都不用進廚房,很感謝婆婆的愛心,婆婆煮的菜很好吃,她每天帶的便當都是婆婆準備的。蔡青樺表示,她不僅自己打從心裡真心讚嘆婆婆,也教育小孩每天要稱讚阿嬤煮的菜好吃。蔡青樺是虔誠佛教徒,婆婆是基督徒,她因實踐「稱讚如來」,一家人相處非常融洽和樂。

妙書法師回憶,有一次到國外參訪,遇到許多乞丐乞討,而體會到「慈悲」不可濫用,行慈悲是需要智慧的。他感謝這些菩薩示現,讓人看到世間的苦,當內心價值觀有衝突時,要往內思維,看自己有那些不足之處,這就是「觀行供養」。「布施」是修人天福報,而「供養」是圓滿佛果,所以「廣修供養」以「觀行供養」最為重要。

妙書法師接著談到「請轉法輪」,除了主動請教善知識外,更要知道「自轉法輪」,面對周遭人事物,態度上要「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足」。至於「常隨佛學」,現世中最好學習的對象就是星雲大師,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將「無我」的理念完全落實在佛館的建構上,我們應學習大師為佛教、為眾生奉獻服務精神。

張睿邗說,她未學佛前個性很倔強,看到別人做了不對的事情就會批評,人際關係弄得很僵,心中雖想化解,但總無法先向別人低頭。學佛後,她懂得懺悔反省,心變得柔軟了,下定決心,要改變人際間不好的因緣。她運用「改變因緣三部曲」:點頭、微笑、說阿彌陀佛,終於轉惡緣為善緣。

張睿邗以自身體驗表示,修「懺悔業障」要真誠懺悔、自我反省並且付諸行動。「普賢十大願」最後一願是「恆順眾生」,張睿邗提到,大師說過世界是好的一半、壞的一半,有白天也有黑夜,我們必須要以包容的態度,讓眾生皆得到歡喜,才能圓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