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漁翁,鷸蚌始相爭;
若無殺生者,鷸蚌自相親。

──即仁補題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代的故事。
當時趙國和燕國因為利害關係起了衝突,趙國準備出兵伐燕。蘇秦向來主張「合縱抗秦」,他擔憂趙燕的衝突,會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於是為趙燕兩國當說客,希望消弭戰爭。
蘇秦到了趙國,對惠王說:「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意思是說,他今天來見惠王時,經過易水,看見河蚌張開兩片外殼在河岸邊晒太陽,此時鷸鳥飛來想啄河蚌的肉進食,河蚌即刻將殼合上,緊緊箝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對河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這裡就有一隻死蚌了」。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你的嘴被我咬住掙脫不了,到明天還掙脫不了,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牠們誰也不放誰地相持不下,此時來了一位漁夫,把蚌鷸一起活捉了。現在趙國若伐燕,兩國戰亂百姓將生靈塗炭,正如鷸鳥與河蚌相爭,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虎視眈眈想扮演那位漁父,希望惠王深思熟慮。惠王聽進蘇秦的建議,派他出使燕國談和。
這就是歷史上知名的「鷸蚌相爭」的典故。此成語被引申為雙方不和,爭議不休,而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弘一法師和豐子愷師徒以此題材入畫入詩,是想勸世人放下你爭我奪、自私自利的心,以慈悲為懷;就像他們希望蚌鷸放下爭端,你不殺我,我不殺你,能夠相親相愛;也希望世上沒有漁翁,沒有了殺生者和殺生的行為,就不會有漁翁得利的情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