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喻今得
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復經少時」,又過了一段時間。「父知子意,漸以通泰」,佛陀知道二乘人已漸漸知曉大乘佛法,心裡不驚慌恐怖,也明白大乘佛教如何修行。「成就大志」,心存要修行大乘佛法、求佛道的心。「自鄙先心」,自知以前小乘自度的境界,是卑微的,所以現在三請佛陀講說大乘佛法。「臨欲終時」,譬喻佛陀世間化緣已盡,所應度之眾生已度了,無機可度,所以將入涅槃!「而命其子」,指二乘人。
「並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親族」,指他方菩薩,請十方菩薩到這法會來作影響眾;「國王」,意謂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部部不同,旦經中智慧都堪稱第一,故十二部經象徵有很多國王;「大臣」,喻等覺菩薩;「剎利」,喻十地菩薩;「居士」喻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
「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指二乘人是佛之真子,從大通智勝佛時,世尊就教化他們,令他們明白佛法;「我之所生」,象徵從佛性而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喻二乘人(窮子),往昔在某一城裡,捨棄大乘法,而修習小乘法;「五十餘年」,喻由佛到凡夫,須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階位修行而成佛,也表示「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五道眾生;「懷憂推覓」,因為二乘人不學大乘法,所以佛陀心裡有所懷念、有所憂慮。「忽於此間遇會得之」,忽然,在這個地方碰見二乘人,於是佛陀施設方便權巧來教化他們。
解義:
佛陀說大法之因緣成熟,而小乘人已漸漸通達大乘。法華會上,是佛陀最後之說法,大法已說,應度之眾生已度。佛陀並於菩薩大眾中,強調二乘人成佛之佛性,與佛無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