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六)

慧開法師 |2012.05.06
230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教授)

江左少年夏完淳

在本文結束之前,再講一個十七歲少年殉國的故事,我最早讀到這段動人的歷史事蹟是在高二,也是十七歲的時候,內心十分震撼,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已。

夏完淳(一六三一~一六四七年),明朝末年詩人,祖籍浙江會稽,生於松江。完淳自幼聰穎,「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有神童之譽。他在十四歲時就跟隨父親夏允彝抗清,父親殉國之後,他和老師陳子龍繼續抗清,結果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七歲。在殉國前,還藉機諷刺消遣了洪承疇一頓,稱名於世。作有〈獄中上母書〉一文,曾經被選入高中國文教科書。

羞辱洪承疇

夏完淳被俘之後,洪承疇親自訊問並且想藉此勸降,一開始氣勢凌人,把他當成少不更事的小孩子般地訓斥:「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夏完淳假裝不知道審訊的大員就是洪承疇,高聲應答道:「我聞亨九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

左右差役連忙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夏完淳假裝不信,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聞言,神色沮喪,氣勢全失,無辭以對。

最後夏完淳從容就義於金陵(今南京)西市,臨行刑時,傲然挺立,拒不下跪,年僅十七(實歲十六歲)。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然而有夏完淳如此文采、膽識與氣魄兼備,又能成大義的少年英雄,古今罕見;在感動、欽佩之餘,也不勝感慨惋惜他生不逢辰。

結語

在歷代的史傳記載中,充滿了像這樣「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可歌可泣的忠義典範。

從前文所舉例的幾則歷史故事中,各位讀者應該可以更明確而深刻地體會到:「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這句話所蘊含的意義。反過來說,如果死亡「不是」一種生命的展現,如何能夠「重於泰山」或者「輕於鴻毛」?如何能夠「轟轟烈烈、驚天地泣鬼神」或者「無聲無息、與草木同朽」呢?吾人如何能夠「以死明志」或者「以死謝罪」呢?又如何能夠「流芳千古」或者「遺臭萬年」呢?

有了這一層理解,我們再回過頭來讀子路、屈原、荊軻、高漸離、刺客聶政與姊姊聶榮、文天祥、左光斗、史可法、黃道周、夏完淳、革命先烈秋瑾、林覺民乃至抗日名將張自忠……等人的忠烈事蹟,就會對死亡的意義與價值,有一番更深刻的解讀與體會。

更明確地說,一個人在其生命中的關鍵時刻,其生與死的抉擇與行動本身——不以成敗論英雄——即是其「生命意義」、「生命價值」與「生命氣度」的具體展現。

不過,我講這些故事的目的,並不是要鼓勵大家死得「轟轟烈烈」,而是希望大家能擴展生命的視野,了解生命所有可能展現的方式與態度——包括「面對死亡的自我抉擇與行動」在內。再說,我們現在已經進入民主時代與公民社會了,既不是帝王專制的封建朝代,也不是列強殖民或軍閥割據的戰國時期了,因此我們不需要以「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從事革命,也不再需要死得那麼悲壯了,而是要死得瀟灑、自在而無憾。

在現今資訊網路無遠弗屆的地球村與後現代社會,我鼓勵大家要福慧雙修,關懷社會,以佛法修鍊身心,安頓生死,自利利他,自覺覺人。最後都能夠「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無罣礙,所作皆辦,瀟灑走一回。希望大家都能夠「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讓生命與死亡都有「更圓滿、更溫馨而且更人性化」的展現。

(〈死亡是一種生命的展現〉全文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