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重建研討會 佛光山經驗分享

蘇莉萍 |2012.05.04
1244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蘇莉萍高雄報導】由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主辦的「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三週年國際研討會」,二至四日於高雄國賓飯店舉辦,日本、韓國、台灣、義大利、澳洲等十二個國家三百位代表,針對災難預防、救援與重建等議題發表兩百六十三篇論文。佛光山亦受邀與會,由佛光山國際促進會執行長滿和法師代表出席,三日分享在莫拉克風災期間實際參與救災、安置與重建的經驗,藉此讓各界了解佛光山在教育、慈善方面所做的努力與成果。

風雨無情 救災第一

佛光山在星雲大師的指示下,第一時間成立緊急救難中心,分別在旗山禪淨中心以及佛光山福慧家園設立了安置所,讓受災鄉親有安身之處,並備辦乾淨的衣服、床舖、熱食,安撫鄉親疲憊的身心;許多人經歷了災後的奔波與勞累,看到安置中心裡一應俱全,這才放下心中的不安情緒,一覺睡到天亮。據統計,從災後一直到安置中心撤離,共有一萬六千七百七十九人次進住。

尊重包容 有情有義

雖然受災鄉親大都不是佛教徒,但在尊重包容的理念下,不讓鄉親有寄人籬下的感覺。

在信仰上,特別安排了祈禱室,請村裡的神父或牧師帶領鄉親禱告,安撫心靈;在生活上,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設置了「檳榔區」與「吸菸區」,解決生活習慣上的需要,甚至考量鄉親們不習慣素食,安排至山下辦桌,滿足食的需要。

在學習上,依照不同的屬性,舉辦各種心靈成長的課程,讓他們在安置期間仍可以學習成長,並帶領兒童以繪畫的方式,抒發心中的情緒與壓力,同時安排百餘位學生至佛光山創辦的普門中學就讀,讓學習不中斷,並提供配眼鏡、剪髮、醫療等各項服務,一切的考量都是希望鄉親能夠安心自在。

資源再造 永續成長

風災雖已過去,但佛光山對鄉親的關懷並沒有停止,由於鄉親多以種植水果為業,為解決產銷的問題,佛光山協助指導他們如何製做紅肉李果醬或是芒果口味的冰淇淋,大受好評,不但打響知名度,也提高了水果的附加價值。此外,佛光山一向重視文化教育,為加強原鄉的教育資源,佛光山在桃源、長治、那瑪夏等區興建圖書館,所有的建造完全尊重在地的文化與需求。

救災是一時的,唯有透過教育,讓鄉親發現自己的優勢、發掘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未來,才能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真正從災難中蛻變、成長、茁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