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悟/楊惠姍作品/天下文化提供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圖/澄明之悟/楊惠姍作品/天下文化提供
「無相無無相」系列(Formless, But Not Without Form, 1999~2000)是華人藝術家楊惠姍創作的重要琉璃藝術作品。在這個系列創作中,一連串製模、窯燒和拋光的工序,彷彿一場悠遠綿長的冥想,思索著存在、無常或表象的命題。
複雜的創作工序,呈現的更是作品的精神與更深層的智慧觀點。憑藉著對於透明水晶玻璃材質的卓越製作技術,她以具體可見的「形」,巧妙地揭示實與虛、形式與姿態的創作可能,以及空無的哲學及神秘意涵。
在現代琉璃藝術領域中,這些風格明顯、甚至可說獨一無二的作品,可視為一系列全心投入、虔誠奉獻的創作結晶。它們以極為具象的型態,展現超越作品本身的更高層次,將自身奉獻為藝術創作的修煉載體,甚至超越藝術創作。
這些作品之所以風格獨具,簡單地說,除了其具象的美感外,更來自於藝術創作的本質。它們捨棄了現代玻璃藝術創作意圖的自我表達欲望,運用大量傳統佛教圖像元素,彷彿創作者試圖退到最後,淡化自我在作品中的成分,以成就一種奉獻。
「無相無無相」系列作品,每一件都像在展現一個從「無」到「有」過程中的片刻。正如本系列名稱靈感來源的《心經》所述,色即是空,而空,亦是色。在《心經》中,智慧即是明瞭「空」的意義,或者也可以這樣解釋:
在這個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不依存其他事物而獨自成立。換言之,宇宙中的每件事物都是偶發的、無常的,小至一個物件,大至全能的佛陀。萬物存在的基礎就在其起因、後果,或是一次起心動念。沒有什麼是獨自存在的,因此也沒有什麼能夠自立於萬物之外。
儘管佛教教義中指出,在這個無常世界中,一切都是偶發事件,沒有什麼是獨自存在或自我成立的,但筆者仍希望透過本文,讓西方讀者得窺楊惠姍這位旅居中國而享譽國際的當代琉璃藝術家,認識其獨特的藝術成就。
楊惠姍的獨特,與其說是來自於創作題材的選擇,更可說是由於作品中「有所為」與「無所為」的變化,抑或是「創造」與「寂靜」的變化過程──亦即梵文中的「奢摩他」(Samatha),或是藏傳佛教所謂的「止觀」(zhi gnas)。唐納.羅培茲(Donald S. Lopez)曾對此下了一個定義:「當心智力量降到最低狀態時,將會對於『空』的境界有更進一步的體悟。」(二○○○年)因此,在創作琉璃藝術品的過程中,透過一種不是塑造自我,而是「無我」所創造的、如同冥想的轉化過程,這位藝術家達到了一種「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