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的故鄉──史瓦巴特
夏季沐浴在午夜陽光裡,冬季則籠罩在極地黑夜中的史瓦巴特(Svalbard),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覺得陌生,它不隸屬於任何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共有國——其所有權為1920 年「史瓦巴特條約」的簽約國所共同持有,由挪威行使主權,明文規定簽約國有權在群島上進行考察和開發等活動。
史瓦巴特是維京語,意思是「冷峻的海岸」,由散布在北緯74至81度及東經10至35度間無數的群島所組成,被北冰洋、巴倫支海、格陵蘭海和挪威海包圍著,包括斯匹次卑爾根島(Spitsbergen)、東北地島(Nordaustlandet)等大島,其中60% 為冰河覆蓋,是僅次於南極、格陵蘭的第三大凍原冰帽。
這裡生態豐沛,除是百種植物和許多海鳥孕育新生命的繁殖地外,也是「北極之王」——北極熊的故鄉。
向北極探險的開端,始於1596年,由荷蘭最偉大的北極探險家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rents)開啟序幕。原本是為了勘查新的毛皮交易路線,卻意外發現了新大陸,並命名為斯匹次卑爾根島,即荷蘭語「陡峭的山峰」之意。我們這群現代旅人也跟隨巴倫支的足跡,慢慢體會探索極地。
全球種子倉庫──隆伊爾畢
飛機緩慢降低高度,凝視窗外,在遠處山腰上隱約可見一棟有稜有角的長形建築,不禁讓人納悶:那是什麼地方?據當地人說,有持槍守衛站在入口處,裡面還有武警枕戈待命。
在那麼荒涼的地方,卻有著如此守備森嚴的洞窟,裡頭究竟隱藏了什麼天大的祕密?
原來,那裡正是2008年完成的「史瓦巴特全球種子倉庫」(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那座巍然矗立、造型奇特的建築,高於海平面130公尺,經科學家研究計算,即使南極冰原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此地也不會被海水吞噬。從入口處隧道似的長廊,一路延伸至山中的永久凍土層,雖然戶外天寒、洞裡地凍,但這個偌大倉庫依舊需要冷藏降溫,以確保溫度一直維持在攝氏零下18度。
「全球種子倉庫」建造的目的,就是要保存現今自然界植物的種子,避免物種滅絕,以因應世界末日降臨的龐大計畫之一。據報導指出,若收集齊全,種類甚至高達一億種,其遠見及精神實在讓人由衷欽佩。
飛機慢慢降落在人類生活圈最接近地球北端的隆伊爾畢(Longyearbyen)民用機場。此鎮距離北極極點不到一千公里,鎮上居民近千人,昔日是礦產重鎮,現今只生產少許煤礦用以發電。
小鎮和一般城鎮無異,有旅客中心、醫院、學校、銀行等,甚至還有全球知名的連鎖飯店。近年來因成為研究中心,極地博物館也應運而生。
雖說是個小鎮,然而它每年來訪的觀光客卻有將近十萬人以上,因為這裡是大型遊輪北行的最終點,也是我們北緯80度之旅的起點,北極旅遊就由此展開。此鎮這兩三年中,一間間戶外用品店,如雨後春筍般從荒地上隆起,讓原本走來略顯孤寂的小徑熱鬧許多。
但不知道是該為這個城市繁榮高興呢,還是該憂心會不會因愈來愈多的旅遊而驚擾了這塊大自然,只能由衷期盼來此地的旅人都能珍惜這天地的一切,遵守我們與極地共有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