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你可知真正落實這句話的是一門跨領域且複雜嚴謹的科學?其實,這樣的概念約莫150年前即有學者提出,他認為如何安全、舒適且有效率的工作是值得被重視和研究的,而「人因工程」概念便由此開始延伸:以探討人體在工作或生活中對周遭設備使用和設計的一門綜合科學。其中,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照明」,更是該領域近年來的發展重點,工研院於去年更是與日本九州大學合作完成台灣首座國際級「人因照明」實驗室。什麼是人因照明呢?讓我們一同了瞭解。
照明為人類不可缺的基本需求,而不同的人工光源的強度及顏色皆會影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層面感受。舉例來說:象徵日光的藍色光譜可讓人提高警覺,黃色燈源則會給人溫暖且放鬆的情境。而不同於以往只能使用的白熾燈或水銀燈的時代,台灣 LED 照明產業的開發已普遍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除了過去注重的高亮度與節能外,科學家更仰賴 LED 光色可調控性與高演色性的特點進一步研發「人因照明」。光色可調控性是學者可利用無線系統和數位化調控 LED 色溫與亮度,並監控人體腦波、心電及皮膚溫度等生理條件,以研究在特殊光源下情緒的反應。如此一來,使用者即可隨著不同時間、心情和場合,隨時透過個人行動裝置控制燈光,達到燈與人的互動;此外,由於LED 光源亦具有高演色性優點,亦即可高度模擬在太陽光底下物體的忠實顏色,以降低色差。
LED 照明不但重新定位了「光」不只是氧化燃燒產生而來的現象,而是可以藉由半導體電子激發出不同的發光強度與波長;人因照明則正是利用其原理上的可變性,進一步使生活照明更舒適,進而更體貼人體生理情境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