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學史不可能包山包海,因此自一九九五年《台中縣文學發展史》出版以來,各縣市文化局陸續商請學者完成地方文學史的撰寫,地方文學史彌補某些縫隙,也以各角度觀照作家。談論社團或群體,往往集中在台北或高雄,二地詩風興盛,活動亦較多,中部與東部常被忽略,如張日郡、潘釔天等人與在宜蘭的歪仔歪詩社,都是很值得觀察的詩人群。
張日郡、王珊珊、潘釔天、吳佳蕙、謝獻誼五人詩作合輯《停頓以前,步行之後》,是很特別的出版形式,每人有三輯詩作,書前有曾志誠、丁威仁對於男、女詩人的合論,書後附有丁威仁、蕭蕭、李長青、陳柏伶、紀小樣針對五位詩人的評論。這些詩人都在中興大學或新竹教育大學就學,因此有點類似師兄弟/妹的關係,在創作上也相互提攜、切磋,其中張日郡已經到台大讀博班,我也曾與他一同上課。我偏好情詩,雖然歷來情詩創作數量最豐,但情感的表達方式隨時代仍有推陳出新的可能,閱讀這本合輯時,我關注的除了情詩,就是他們看世界的方式,如張日郡〈這裡,和平是我們的疆界——兼致緬甸醫師辛西雅與梅道診所〉、王珊珊〈十七分鐘的殺戮——記駐伊美軍誤殺事件〉、潘釔天「殖民」一輯的詩作、謝獻誼〈餘倖之子〉,再如王珊珊寫〈浯島史即景〉、〈我們攀爬於方志的山道——兼記南投美術簡史〉這類企圖較大的作品(讓我想到謝予騰的南瀛史書寫),都顯示這幾位年輕詩人在敘事上的潛力,書寫的對象也與同世代的詩人略有不同。
自二○○四年起,我時常注意三位在中部就學的詩人,徐培晃、廖大期與莊仁傑,徐培晃與廖大期屢在各文學獎有所斬獲,莊仁傑的作品我則是在吹鼓吹詩論壇一路拜讀,三人的風格與書寫題材各異,不附俗,也在各自研究領域經營得有聲有色,我認為都很值得討論。雖然大期近來作品曝光度較少,不過仁傑在二○一○年底出版《德尉日記》,令我期待的徐培晃也在二○一二年初出版《火宅》,這對研究者來說是很好的信息!
仁傑的詩以情詩居多,我格外喜愛耽溺的情詩,徐培晃有些詩作也是如此(也會讓我想到黃文鉅的詩),不過在《火宅》中,我較注意的並非「我是如此耽溺肉身」這一類欲望情書,而是〈追鹿者排大木〉、〈佛身出血〉、〈如來血花〉這些敘事詩。在羅智成、陳克華、林燿德等人之後,六年級詩人中少有經營這部分,反而在徐培晃的詩作中看到很好的質地。《火宅》中後半多以新聞事件或工作苦悶所感,有所抒發,發以篇幅不短的詩作,如〈浴室的獨白〉、〈無所事事的日子〉、〈失業〉、〈夜班〉、〈鬥魚〉等,令即將面臨職場的我,讀來「心,像鬥魚」,也同他一樣,多渴望「破水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