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外記--寶玉

吳桃源/文 改琦/圖 |2006.09.20
1083觀看次
字級

《紅樓夢》本名《石頭記》,這和寶玉的來歷有著密切關係。話說女媧煉石補天,共煉成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用完後,只剩一塊,便棄置於青埂峰下。

久而久之,此石因靈性已通,偶聽路過的一僧一道談論世間的榮華富貴,遂央求能下凡體驗一下。
 
外籍學生從第一回看寶玉的來歷,就有疑問:
 第一、此石既通靈性,應知人類有七情六慾之苦,為何還要下凡?
 第二、僧與道乃出家人,為何還會談論紅塵中榮華富貴之事?

若根據雪芹第一回中所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整篇《石頭記》其實就是一則神話與一場夢幻的交替,以此解讀寶玉的來歷,許多不盡情理之處不足為奇。

更可笑的是,頑石入世以後,雪芹又將其一分為二,一為寶玉出生時銜在口中的通靈寶玉(後掛於胸前);一為化成人形的寶玉。
 
對此,王國維解釋得最好,他說由「石」變「玉」,這「玉」字,乃指人之大「欲」。將「玉」掛於胸前閱盡人生百態以及化成人形歷盡滄桑後,若能明白人之大「欲」在於飲食男女,徹底了悟,此生才不算虛過。

接著我們從寶玉上場的模樣:「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絲帶),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如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第三回)可知雪芹安排此一美男子接受考驗,證實的就是人之大「欲」,從兩情相悅的外表開始。

改琦圖中所繪,係以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為本,足證寶玉自身並未通過人之大欲的考驗。

話說寶玉在大觀園中玩膩了許多事,有一天,吃過早飯,攜了一套《會真記》,坐在桃樹底下,心無旁鶩地欣賞起來。突然一陣風過,花落滿地,寶玉見了不忍,細心兜起花瓣,抖進池中。
 
此時黛玉正提著花鋤經過,見他將落花撂在水裡,認為不妥,因花若順水流出,恐為髒水所污,不如將落花收集於絹袋內,埋於花塚之中,日久土化,豈不乾淨?寶玉聽了,大表同意,遂放下手中之書,準備撿拾落花。
 
黛玉見寶玉之書,忙問讀什麼,寶玉先辯稱是《大學》、《中庸》,後來乾脆遞給她看,黛玉深受吸引,不一會工夫,已將《會真記》讀完。
 
寶玉忙問好不好看,黛玉回說果然有趣。寶玉不由自主說出自己正是那「多愁多病身」,林妹妹就是那「傾城傾國貌」。

從寶、黛共看《西廂》,欲葬桃花,引出寶玉真情,此三階段可以得知寶玉的「多愁多病身」正是為了黛玉那「傾城傾國貌」。如此說來,雪芹筆下的寶玉雖金玉其外,實則虛有其表,一旦碰上如花似玉的女子或男子(秦鐘),也克制不住外在的誘惑。

因此,外貌往往是動念的根源,而美貌則更易引起遐思綺念。

 寶玉最後還「玉」(欲)為「石」(不動如山),由僧道二人復攜於青埂峰下安置,明顯表達了人除非滅絕欲望,否則在塵世是無法真正解脫的。

改琦獨選《西廂記》此段表現寶玉看似多情,實則「多愁多病」,不僅深得雪芹形容寶玉「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的精髓,亦可謂其知音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