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說:「適者生存」,戰爭的法則卻是:「智者生存,愚者慘死」。
在詭譎難測、你死我活的當下,考驗的是領導人的應變能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將帥若不能從容冷靜,便不足以「應形於無窮」〈虛實第六〉,也就無法根據無窮的敵情變化,做出相機而動、重挫敵人的因應。
在「贏才是正義」的前提下,孫子認為戰爭繫乎將領是否聰敏而有能力,所以〈謀攻第三〉說:「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所謂「輔周」,亦即對專業的執行是否謀畫完善?對團隊的領導是否維持紀律?對人力的運用是否建立評估標準?同時本身不能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加強見識,這樣才能根據對我方有利的因素謀形造勢、決斷行事、克服各種困難。
《孫子兵法》通篇追求的就是戰術的無窮變化,至於要如何搶得先機,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可能事先傳授,身為將領也只有把握戰機、靈活應變。
因此〈計篇第一〉說:「故能而示之不能……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另外他又說:「因敵而制勝」(〈虛實第六〉)、「懸權而動」(〈軍爭第七〉)、「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勢篇第五〉),都說明你知我知的戰略,是不可能勝出的。
〈形篇第四〉甚至說:「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意謂一個適任的將領,不只要能預判勝負,也不只要能藉著交戰取得勝利,還要有足夠的智謀先發制人,並且擴大思考範疇,謀全局、定全策,用最小的代價獲取全面的勝利。
其實「將才」的養成沒有捷徑,唯有踏實的打好根基,長時間的淬煉能力與塑造人格,一旦戰場出現,才能累積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