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來到世界時,大聲哇哇地哭著,似乎宣告著他/她們來到這世上;嬰兒的哭聲有著韻律般的節奏,「節奏」是音樂元素的其中一項,人類存在的環境中一直都與聲音有著緊密不分的情愫在裡頭。嬰兒哇哇地哭著,激動地表達他們的情緒;那麼,音樂與情緒會有關係嗎?答案是有或是沒有呢?
情緒是人類內在聲音的反應,有時會因外在的事情發生而影響每個人的情緒;情緒的產生可從三方面被觀察出來,一是自我的察覺、二是行為的表達、三是身體的直覺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情緒」也是掌控人類的行為舉止要素之一,由此可知音樂可以做為每個人情緒表達的手法工具之一。
接著,有人就會問,如果不懂音樂或從沒有玩過樂器的人,也可以把音樂當做是表達自己情緒的工具嗎?答案是「可以的」。藉由音樂治療師從旁的引導與指引,個案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自由地探索音樂與自我情緒的關係,經由音樂的傳達,把自我潛在內心的情緒表露無遺。
在此分享筆者與過動兒個案的相處經驗。課堂中,個案敲打著樂器並伴隨筆者的鋼琴伴奏聲,沒有口語的溝通,只有一來一往的樂器對話,在這過程中,卻重新塑造個案情緒內化的不同經驗;原來,音樂不止表達情緒,也扮演喚起的角色,將聆聽者另一層面的情緒引導出來。
日常生活中,音樂可以被聽者在不同模式的情境下被接收,例如:同樣的一首歌,在百貨公司、車子裡頭或在音樂廳裡,是否也因為環境不同而喚起你不一樣的情緒呢?在與發展遲緩個案的音樂治療課程中,筆者運用音樂為個案塑造不一樣的環境氣氛,慢慢建構他們內在的認知能力,幫助他們輕鬆愉快地學習。
各種聲音建構起來的「音樂」,都具有表達情緒的功能與塑造環境的氣氛。音樂是多元面向化的製造器與容器,隨時接收與提供不同個案的需求,個案對象遍及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另,隨著音樂治療師運用音樂多元面向化的力量,幫助個案建立內心與外界的溝通橋梁,進而導向正面情緒與學習能力的產生。
(作者為台安藝術表達中心音樂治療師 楊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