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極寶貴的一堂課

羅智華 |2012.04.15
1165觀看次
字級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都更牽涉到住戶、建商與政府三方,建商必然選優勢一邊,但這也可能引發爭議。文林苑都更事件廣受各界矚目,怪手大舉拆除屋瓦的景象歷歷在目,讓人正視此議題的延燒。

顯而易見,台灣不只一個文林苑。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認為,要降低爭議,首要之務是強化住戶參與。很多住戶都誤以為不去參加建商說明會或協調會,就已表達拒絕立場,事實不然,從這次文林苑事件即可看出,如果住戶沒有參與且明確表達意願,就容易引發爭議,導致雙方各執一詞。

張金鶚表示,無論住戶是否同意,都應「參與」都更相關會議,而不是以消極的態度面對,才不會讓權益受影響。他說,不能因為文林苑都更事件就讓都市更新蒙上陰影,甚至就此停擺,而是可以藉由修法來讓相關法令更加完善,他建議政府顧及「住戶權益」與「推行都更」兩大面向,從中找出兩全其美的辦法,才不會讓都更「汙名化」,導致未來推動難度更高。

另一方面來看,文林苑事件卻也加速推動《都更條例》的修法。台北市府日前召集「都更顧問小組」提出修法建議,經過開會討論後達成相關共識。顧問小組除了建議訂定更公平的選配原則來保障住戶應有權益,也建議未來自劃更新單元須回應與都市計畫間的關係,提升社區環境。

長期推動「老屋欣力」運動的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玉璜亦表示,台北市政府這次拆除王家事件也給社會大眾上了一課,「都更難道只能像市府拆除王家一樣,剷平一間間老房子,再蓋起一棟棟新高樓嗎?」張玉璜語重心長表示,應用不同觀點來看待都市更新,所謂的「都更」不見得是「更新」而是「更好」,思考如何運用最適合方式來讓都市面貌變得更「好」,才不會讓「都更」只陷入單一思維。

以建成老圓環為例,家傳好幾代的傳統小吃是許多老台北人的兒時回憶,但當時台北市政府認為傳統小吃易製造髒亂,因而決定重新蓋一棟有冷氣空調、空間明亮的玻璃大樓取而代之。大樓蓋好後,都市面貌的確「煥然一新」,但兒時記憶卻也隨之「不復返」,新圓環非但沒有帶來預期的滾滾人潮,反而讓昔日的熱鬧逐漸凋零。

「推土機剷平的同時,其實也將我們點滴累積起來的飲食文化底蘊通通剷平。」張玉璜說,蓋新樓可能只需要花上幾個月或一年工程時間,但一個地方的文化面貌形成卻往往得花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他忍不住感嘆,都市發展過程往往缺乏保存城市文化內涵的配套措施,導致失去珍貴老文化而不自覺。以古都基金會持續在推動的「老屋欣力」運動來說,並不是要懷舊老房子,而是如何透過適合的改變,讓老房子的建築本體可以再生,同時又保存珍貴的古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