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景仁(1749-1783),字漢鏞、仲則,號鹿菲子,江蘇省陽湖人,十六歲舉童子試,三千人中位列第一,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家道日衰,於北京乞食,扮伶敷戲登場。吳嵩梁《石溪舫詩話》評其「仲則詩無奇不有,無妙不臻,如仙人張樂,音外有音。」
黃景仁〈雜感〉詩留有千古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與汪中友好,時稱「洪黃」;另,毗陵(今江蘇常州市)有七位著名文人,稱「毗陵七子」,黃景仁為七子之一,見《清史稿.文苑.趙翼傳》:「其同里學人後於翼(趙翼)而知名者,有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黃景仁、楊倫、呂星垣、徐書受,號為毗陵七子。」有《兩當軒集》。
見其〈別老母〉詩的慘惻與抑憤:「搴幃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黃景仁幼年失怙,母子行影相依,過著清貧苦日。後舉人未第,不能領食官糧廩餼,僅能遊別營生,暫別老母。
首二句言掀揭帷幕,拜母辭別,遠遊他鄉打工去,與白髮老母愁眼相看,淚聲撲簌,最後淚乾眼枯。從揭幕到白髮,離情隱生,淚眼成河,仍須渡橋營活。
河梁,橋梁之意,代指離別,見漢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南朝齊王融〈別蕭諮議〉詩:「徘徊將所愛,惜別在河梁。」
後二句意風雪侵夜,柴扉荒淒苦吟,竟需離母遠行,養我這樣的兒子就像是沒有養啊!母親日後形單影隻,唯剩小屋短日,寥落光景。此詩語言清簡,樸實自然,抒發對老母的不捨與無奈,令人悄然動容。
清汪中也有〈別母〉詩:「細雨春燈夜欲分,白頭閑坐話艱辛。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裡人。」汪中(1744-1794),字容甫,江都(今江蘇)人,乾隆四十二年貢生,後絕仕不進。是詩表現對母親的關愛之情,離別時刻,溫愛在細語中,偎溺春夜裡,母子對語生命的不寧。從此茲別,成為天涯趕路人,母愛攜袖伴行,唯盼夜夢縈親,好解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