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位開書店的人士接觸,心中湧現一個感覺:要救救文化事業的書店經營了。
許多實體書店,面臨經營不下去的困境,因為賣書利潤,已不夠維持生活。長此下去,人們充實心靈的東西沒了,就好比沒有米飯維生一樣的危險!
農產品是人類活著的生命線,當遭遇風災、旱災,受到損失,或遇到收成不好的時候,所謂「穀賤傷農」,政府總會提出一些方案來幫助農業度過難關。
農產品是物質生活養命的食糧,文化書籍則是精神生活的必要食糧,其價值並不小於農產品。但是,現今科技的進步,電子出版品,讓實體出版業面臨被淘汰的困境。有人認為,數位化文化產品,有同樣的價值,不必實體的書籍銷售、出版、報刊的發行等等;但我想,假設社會裡連一本書都沒了,不知道這將會成為什麼樣的社會?
目前,經營書店,光是要支付房租、水電、書籍成本、員工人事費用等,已沒有辦法維持最低的收支平衡。
所謂「自古文人多坎坷」,過去文字獄、禁書,思想遭受禁錮的時代,因出版品而惹出的麻煩,傾家蕩產、生命毀滅,時有所聞。到了現代,儘管憲法保障出版自由,書局、出版業卻面臨經營上的危機,這不是業者的無能,而是時代的趨勢。
例如,過去的《中央日報》,一度風光不已,而今走入歷史;又例如連鎖經營的新學友書局、金石堂書局等,聽說已縮編多家實體書店,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書店,則吹起熄號燈。
物質和精神食糧是同等重要的,政府是不是也能夠像發展農業政策、搶救農業一樣,也來搶救文化產業呢?
當然,我也希望出版界要自我反省,自謀出路。例如,讀書的人少了,可以在全國發起「讀書會」,鼓勵大家讀書,響應高希均教授提倡的「以書櫃代替酒櫃」;或是為了維持書店的生存,除了出版品的銷售以外,也可以開發一些文具、紀念品,以及與文化有關的書包、鞋、帽等文創產品;也就是說,不妨將書店做成一個多方位的經營。
還要呼籲政府,積極發展文化政策,搶救文化界,重視出版業。尤其現在由龍應台女士擔任文建會主委,她對文化有著極大的熱忱,具有改革的理念、寬容的精神,期盼文建會在這個書局沒落的時候,能夠提出一些實質的方法,幫助出版業,使得文化出版不致於沒落。
現代有許多的人精神空虛,這正是缺乏閱讀文字的書籍,鎮日與電腦為伴,心靈上沒有一個聚點所造成。過去國人對於《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等,可以說老少都津津樂道,而今,難道人類的智能都退化了嗎?所謂「書香世家」、「書香人生」,這還是中國人所需要的。最後,希望政府能夠重視讀書、重視出版,那麼,國家興盛,社會健全,人民心靈富裕可期矣。星雲(高雄市/南華大學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