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

費小桂 |2012.04.04
1496觀看次
字級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據考證,清明最早源於「清明風」。早在春秋時《國語》中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至漢代時,劉安《淮南子》云:「春分後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另一說,清明,表示天清地明。史載,商朝末年,紂王亂國,周武王起兵伐紂,牧野一戰,大敗商師,平治天下。從此,周朝在制定曆律時,將「三月節」命名為「清明」,標志天地清朗明淨,既明氣候,又揚政績;另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也曾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說:「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歲時百問》書中也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可見,清明節也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淨明潔。

清明掃墓的習俗,自古相沿,早在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到了唐代,清明掃墓之風更盛。因此,清明詩也多寫哀思逝者的心情,宋代詩人高菊澗〈清明〉一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雖然景色旖旎,但已逝的親人卻享受不到這大好春光了,怎不令人痛斷肝腸?

然而,清明的春光明媚,也正是春遊的好時節,尤其文人「踏青尋春」的風氣極其盛行,例如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清明節,偕好友名士登會稽山陰之蘭亭,臨溪流相互祝福修禊時,就地曲水流觴,賦詩吟詠,聞名於世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即席一揮而就的傑作;而南宋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人尋春半出城……」,亦貼切描寫了古時春遊踏青的盛況。因此,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清明時,柳枝條也是主角,人們會在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柳條帽。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等俗語,此語含有願春色長留人間,永保青春的意思,表現了人們珍惜春光的心願,故清明節也有「柳節」的雅稱。

宋朝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極其生動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人們踏青郊遊,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其中就繪有數頂自郊外掃墓歸來的轎子,上面插滿了楊柳枝,可見宋代此風之盛。清詩人楊韞華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甚至說明了有人借「插柳」之需而行賣柳呢!

時過境遷,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每年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正因為清明前後常下雨,更增添悽清,清代鄭板橋也有一闋著名描寫清明節的詞:「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漸漸,濕了清明。」當然,最著名的當推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讓我們在這一天,感恩祖先、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親朋好友,感恩所有幫助我們的人。讓清明節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伴我們滿懷信心走向未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