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快到了。這些年來,每到此時,許多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都會匯集到陝西黃陵縣,祭祀大家共同的祖先軒轅黃帝,祭黃帝陵已成為中華民族一項重要活動。
這事順民心、合民意;但億萬同胞能有今天,黃帝老祖宗固然功不可沒。但他老人家本領再大,也還不能「孤雄胎生」,必有一位「老祖母」配之。那麼,她是誰呢?
據《史記》記載:「皇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顯然,這位「西陵之女」嫘祖,就是我們共同的「老祖母」。
但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嫘祖也跟黃帝一樣,對我們中華兒女有生育之大恩,為什麼我們在轟轟烈烈地祭祀黃帝的時候,不把她老人家請出來一起受祭,卻讓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待在「地宮」裡吃冷飯?
或曰:黃帝功高蓋世,無人能與之倫比,所以該享受「國祭」。這話固然不錯,黃帝作為一位上古時代的英雄,他以武力制約了炎帝的暴虐、平定了蚩尤的擾亂,在促進北方的聯合統一上確是立了大功的;此外,他還與臣民一起種百穀、植草木、務農桑、創醫學、造文字、立法,制音律、定禮樂、創官職……在開創中華民族的古文明方面,他都功德無量。
但是,嫘祖也並非等閒之輩,傳說她不但聰明能幹,還是偉大的發明家,發明了養蠶綴絲、製綢做衣,並染成各種美麗的顏色,使人們不再穿獸皮、披樹葉,一樣為我國古代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故被後人尊稱為「先蠶娘娘」。
她和黃帝成婚後,陪同黃帝推廣栽桑養蠶技術,「創蠶業功於百姓,始衣衫福載萬民」;她還是一位和平使者,她與黃帝聯盟聯姻,開族外通婚之先河,從此輔弼黃帝,「施惠存天,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內和平」,從而促進了華夏民族的團結和統一。
因此可以說,嫘祖和炎黃二帝一樣,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再說,先祖黃帝的豐功偉績,也離不開嫘祖的幫助、支持,即所謂「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成功的女人」。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說,嫘祖都完全有資格享受「國祭」,不該受到冷遇。
其實,對於這位有著豐功偉績的「偉大母親」,民間並沒有全然忘記她。在她的出生地四川鹽亭縣,近年來每到農曆二月初八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傳說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祭祀這位「老祖母」。
在傳說中她的另一出生地湖北宜昌,明代就建有西陵山廟,每逢農曆三月十五這天(當地認為這一天是嫘祖生日),都要舉辦廟會祭祀她,直至一九四○年嫘祖祠堂毀於戰亂。近年來,當地政府又在舊址上重建了嫘祖廟,重新恢復了三月十五的祭祀活動,並建議把嫘祖生日這天確定為「嫘祖節」或「絲綢節」、「蠶桑節」。
更令人不解的是,鄰邦韓國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六日慶祝漢城(首爾)定都六百周年活動時,居然提出要恢復「先蠶節」,祭祀「先蠶娘娘」嫘祖。為什麼在異鄉甚至國外都能祭祀嫘祖,卻在祭黃帝陵時還把她老人家排斥在外?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公祭黃帝陵,這是尋根追遠、凝聚群力的優良傳統。但祭祖不能搞性別歧視,若說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會祭黃帝不祭嫘祖尚情有可原(但即使在當時,一般人祭祖也還是不忘其母的),那麼在男女平等、文明昌盛的現代社會仍沿用舊習,那就於理不通了。
但願祭黃陵的主事者,不要再「數典忘母」了。下次祭陵時,也把我們的「老祖母」請出來風光風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