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 走進阿蘭若

妙熙 |2012.04.01
1153觀看次
字級

一個人一輩子,會到哪裡旅行?遇見什麼人?做什麼事?……,都不是能預先安排好的,冥冥之中卻有一股力量,帶著你去圓滿一個又一個旅程。

多年前,一個夜晚,我在夢中爬上一座小山丘,四周古樹參天,密得只剩絲絲陽光,往下一瞧,有一位頂戴斗笠的僧人正彎腰掃地,山中靜得只聞陣陣掃塵聲。醒後,意識到是一座寺院。

隔天上了佛光山,沿著V形山路往高處走,我憶起了這似曾相識的山路便是夢中的寺院。無論是夢是真,山裡的故事,與佛菩薩之間的對話,點點滴滴全爬滿了頁頁日記。

這些日記本隨著我的學習與調職,在行囊內南北奔波多年。曾經,以一位出家人不應該擁有太多回憶,否則將成為修行包袱為由,全送進了碎紙機,也中斷多年寫日記的習慣。

前年,一趟意外的禪宗之旅,讓遊子如我,一路探尋禪宗法脈、佛光祖庭,猶如回到心靈的故鄉,深受禪宗祖師們刻苦修學所感動,也更深刻地認識家師─星雲大師。

回台後,再次自問,難道感動會因為沒寫下來,就從心中消失嗎?難道感動的回憶太多就是修行的包袱嗎?不僅不會,還會永遠藏在心底深處,成為出發的動力。於是在佛前發願,今後要寫下每一段旅程,寫下每一刻的感動。

《走進阿蘭若》的篇篇文章,便是在此動力下完成的。全書分四章,首章「等你,往曹溪路上」是探尋禪宗法脈根源。從禪宗初祖達摩的少林寺、安徽二祖寺、三祖寺、湖北四祖寺、五祖寺、廣東南華寺,到馬祖道一禪師的安徽佛光禪寺。從中國北方到南方,體會到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人雖有南北,佛法無南北」的平等。

第二章「相約,梅子成熟時」,是回到佛光祖庭,從當年師父上人參學的南京棲霞寺,到出家的宜興大覺寺,文革時期破落得只剩一只門牌,如今在師父上人的弘願復興下,一座巍巍寺宇宛然現前。當時,我望著水天一色的雲湖,感受到渺小的自己,盼未來也能因願力而成長。

另參訪了多座古剎,如中國最初譯經地河南白馬寺、以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一詩聞名千古的寒山寺、淨土宗祖庭東林寺等,至今東林念佛聲猶在耳際悠悠揚揚。

「參訪,了卻心頭事」篇章中,回歸到自己的出家根源。曾經,我在山門內揮別父親;在五觀堂內慚愧修行不足,心懷感恩接受施主的供養;在法堂內聆聽師父上人說法……,從佛寺建築一景一物中,串連起從出家、受戒、念佛學院的片片斷斷,竟都成了今日的菩提道苗。

最後在「禮拜,伽藍佛菩薩」篇章裡,介紹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天王、韋馱護法、十八羅漢、彌勒、觀音、地藏菩薩以及佛陀等,從他們累世修行的故事中反觀修行初心。

如韋馱菩薩是一位身著盔甲的將軍,護持佛法不退縮,發願所有人皆成佛後,要最後成佛。回首進入安徽高山上的三祖洞時,在祖師禪修的小石椅上結跏趺坐,聞著洞裡濕氣,冥想今日能坐在祖師椅上,一定與祖師有緣,雖遠不及韋馱菩薩的大願,但我依然發願即使修行多生多世,也要明心見性!頓時,一石洞就像一世界,一世界又縮成一石洞。

這趟禪宗之旅,雖是行腳走出去,去到我從未去過的地方,卻熟習得彷彿回到一個又一個夢中的前世,再次看見修行的初心,回到心中的寂靜處─阿蘭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