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不死」不只是古代人的夢想,或許有些現代人也有著這樣的想法!所以古埃及人會在死後將自己的身體做成木乃伊,而古代的中國人則會穿上玉衣或是口中含玉蟬,希望身體不腐。
但這些方式,有些只是幻想,而有些下場更慘,例如19世紀的埃及,因為出土太多的木乃伊,所以後來這些木乃伊,被當成是蒸汽火車的燃料,成為煤炭的替代品,消失在火車的蒸汽鍋爐中。
所以說生物死後就該要「塵歸塵,土歸土」,生物身體構造的一切成分,都來自於自然,死後,就該回歸自然。有趣的是,就連生物界也有一種名為「埋葬蟲」的昆蟲可以幫忙已死亡的生物回歸塵土,宛如大自然的清道夫。
埋葬蟲有兩大亞科,分別是Silphinae與Nicrophorinae,但真正會埋葬屍體的,只有Nicrophorinae亞科裡的Nicrophorus屬埋葬蟲,而這類埋葬蟲的「親養行為」使得牠們被視為亞社會性昆蟲。這類埋葬蟲當發現適合繁殖的生物遺體如老鼠時,會引發同性競爭,雄蟲與雄蟲打架,雌蟲與雌蟲揮拳,最後一對雌雄埋葬蟲勝出,而這一對勝利者會共組家庭、獨占屍體。
埋葬蟲首先會對生物屍體進行加工,將其埋入地下墓穴之前,先咬破屍體的肚子,將腸子拖出,避免因腸子內細菌作用,造成屍體快速腐敗。然後用前胸背板頂住土壁,一邊去毛,一邊向下挖掘,將屍體滾成一個肉球,埋葬於地下墓穴之中,並於肉球表面塗上分泌物,對屍體進行防腐。
雌蟲將卵產於屍球附近的土中,當幼蟲孵化並憑氣味爬到屍球上時,雙親會在屍球上咬破一個小洞,讓幼蟲爬進去取食。而某些種類的埋葬蟲,其雙親如鳥類一般,會反芻幼蟲,加速幼蟲發育,而幼蟲發育期間,雙親會依據屍體大小,來調節幼蟲數量,當幼蟲過多或太晚爬往屍球時,會被雙親咬死,藉此來保障其他後代的生活品質,會有這種殺害自己子代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有可能是性擇機制,因為幼蟲長得愈大,羽化出來的成蟲也會愈大,同性競爭時,一般都是個體大的成蟲比較有機會勝出,因此為了讓後代在競爭屍體時具有較大優勢,埋葬蟲會殺死一部分的子代,讓其他孩子吃得飽、才能長得壯。如果不殺死一些子代,結果吃不飽,養出身材較小的後代,無法在未來競爭中勝過其他較大的埋葬蟲下,雖然能用其他策略,例如競爭失敗的雌性埋葬蟲,將自己的後代產在勝利埋葬蟲的屍球旁邊,但這種方式所產生的子代數量,還是遠遠低於優勢體形的埋葬蟲。
上述埋葬蟲照顧自己小孩的故事,顯示了一件有趣的事實:自然生態中的各個因子之間的互動,從來不會只有單一影響,埋葬蟲互相爭鬥,取得利用屍體的機會,讓自己的後代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但是也藉由這個過程,將原本的動物屍體,經過埋葬蟲幼蟲的消化過程,轉變成化學有機分子,之後再藉由其他自然力量的運作,分解成更小的分子或元素,之後再重新成為另一個生命的組成成分,如此循環不已、生生不息,這就是研究生物學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