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身體不好,調一下變健康;琴弦鬆了,調一下,音色變好聽;夫妻感情不好,調一下,你退我進,就能和諧;餐飲味道調一下,更好吃,還有人情世故等,都能用上。
有一次在道場齋堂用餐,有人好心告知湯太鹹,這時,有位法師走進大寮拿了一瓢滾過的水加進去,試喝後說,可以了。當下感動許多人,感謝聲不斷。
據說,這位法師擅長調味,能練得一手好手藝,當初學習時還被刁難,他透過送菜者口述,才開始認識菜名;看人做菜,努力做筆記,再找機會學習,才有今日成就。
所以,要當一個「調得好」的人,需要智慧分辨,下苦工學習,累積經驗,不能如法泡製。
譬如《百喻經》中記載,有個人應邀當朋友家赴宴,吃到其中一盤菜太淡,就向主人反映,只見主人加了些許鹽巴,菜就變好吃了,心想,原來菜的味道好,是從鹽來的,回家就抓了一把鹽往嘴裡吞,當然是苦澀不堪了。
日常生活中,懂得「調」,不但人際關係好,也活得更有品味。反觀多數人,對自己生命投注的心力太少,包括能力、教育、思想、才能、智力、體力、訓練等,無法活得精采。
若想讓生命更燦爛,「調」的功夫,不妨好好學學。(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