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報載台灣服務業聯盟公布「台灣民眾自我藥療」調查,指出近八成民眾希望能在便利商店買到成藥,以即時減緩突發的身體不適,藥師公會對此憂心民眾用藥安全該如何把關,也質疑調查僅就買藥「方便性」為前提,並沒有考量到用藥的安全性。
曾有藥師反映,民眾到社區藥局敘述已服用過三顆鎮痛解熱劑後,腹瀉疼痛的症狀還是存在,想再購買一盒,藥師指出該藥並無法治療腹瀉絞痛,建議到診所就醫診治。
開放超商等通路擴大賣藥,是否會衍生更多藥物濫用的問題?台灣民眾的洗腎率居高不下,因腎臟病死亡的比率是日本的二點五倍、美國的三倍,顯示「用藥安全」的重要性,事實上,民眾常因無法辨症論治而導致藥物濫用,甚至造成藥物「交互作用」風險,因此,病人自主管理雖可節省健保資源,但須建立在藥學專業指導的制度下,民眾用藥應由專業把關,以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安全的降低社會成本,否則藥物濫用付出的社會成本將更高。
再者,調查報告所提的民眾「自我藥療」部分,據統計資料,自我藥療者多數為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的弱勢族群,他們同時也是最需要專業藥事人員提供諮詢的一群,怎能忽略?從台北看台灣是不精確的,台北醫療資源充裕,所需自我藥療機會不如南部民眾多,加上南部民眾知識水平也不如台北高,如果隨意可買藥,那台灣洗腎病人恐會倍數成長。
「藥即是毒」,藥品不同一般商品,不能輕率,全台有一萬兩千家藥局,「方便性」已足夠,如何營造安全用藥環境,才是當務之急,藥品使用必須配合藥事人員指導,除能藥到病除,也能降低民眾因用藥所造成的二次傷害,所以開放超商販售成藥,必須三思。林振順(雲縣虎尾/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