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同嚼蠟」,或作「味如嚼蠟」。用來形容其人清心寡淡,了無情趣,面對事物如同嚼蠟般,或指詩文平淡無味之意。然據《楞嚴經》載,佛陀告訴阿難:因修禪定而生天的天人,由於 情欲輕重多寡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境界、層次。佛陀提到有一類眾生有心修道,且對世間情欲了無雜念,然於世間權作夫婦須行事時,不但全然無味,甚且了然超越。故說:「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以蠟之本性淡薄,嚼之無味,來譬喻若無欲心之人,即便玉體橫陳於前,雖有千嬌百媚的美態,亦是淡然以對,如嚼蠟般毫無樂趣可言。此類眾生命終之後,生「化樂天」(六欲天之一),能自我變現諸妙欲境而怡然自得。
另有維摩詰居士,雖以在家白衣的身分,卻能奉持沙門清淨的律行,而且勤修禪定與智慧,因此「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維摩居士雖然家有妻小、六親眷屬等塵勞世事,但不為世俗煩惱所牽絆;能超越眼前的事境,猶如嚼蠟般全然無味,不著色相,這便是坐懷不亂的真功夫。故說「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即使面對世間諸象,也能以澄澈、光明的心,深厚的定力及種種方便法門,來教化利益周遭的有緣人。
《華嚴經》也提到,菩薩在家與妻子俱,未曾捨離菩提之心,且正念思維佛菩薩的智慧境界,故能「自度度彼,直心平等,方便示現妻子眷屬。」對於妻小、眷屬不動於心,「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不受外境影響。
又,形容說話或詩詞文章之平淡、言不及義,亦如嚼蠟般枯燥無味,見《成唯識論俗詮》載:「而論不得詮,將味如嚼蠟」;或說「這篇文章毫無意境,味同嚼蠟,叫人讀了興致索然。」後世也以此譬喻食物之平淡無味,如:「這道菜吃起來淡而無味,如同嚼蠟。」同樣都是如嚼蠟般平淡無味,意境卻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