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曆
過了寒露、霜降,就進入立冬,表示冬天即將開始。而「冬」字又意謂著結束,也是準備收割、犒賞這一年來辛勞農耕的季節。
冬季對東西方人來說都很重要,華人有農曆春節,西方人則有耶誕節,都是一家團聚的日子。
冬季的六個節氣分別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自十一月上旬至二月上旬,期間東北季風和北方的冷空氣會愈來愈強,溫度也愈降愈低,至大寒降到谷底,一直到立春才開始緩慢上升。
雖然十一月上旬還沒有很冷,不過東北季風南下已開始令人偶有清涼感。蟄蟲開始冬眠之外,人們也著手於準備些冬季食材。
此時除了南部,各地清晨低溫都紛紛降到攝氏20度以下,迎風面的北部和東部白天仍有24至26度左右,中南部中午則還有27度,舒適的氣溫令人不覺得是冬季的初始,反倒比較像是深秋。
在衣著方面還不用太著重於保暖,反而得留意日夜溫差,及因為季節變換天氣系統轉變所帶來的劇烈變化,否則很容易感冒。早晚多穿點,多注意氣象資訊來準備衣裝是最實際的做法。
傳統立冬的三個物候分別是「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意指水開始結冰、地面開始變凍,而雉雞等較大型野生鳥禽紛紛入海變成大蛤。
我們曉得雉雞不會變大蛤,而是雉雞愈來愈少見,海邊卻大量出現外殼花紋神似雉雞的大蛤,古人才以為有此轉化,當然,這樣的景象在台灣幾乎是見不到的。
節氣食物
立冬逐漸進入一年的盡頭,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冬時節,桂圓米糕、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都應時。
台灣人俗諺說:「有錢補冬無錢補鼻孔」,以前有錢人用雞鴨燉四物八珍,窮人只能聞味道。因此,在農業社會窮人或農家會用桂圓、米酒與糯米蒸煮的桂圓米糕為小孩補身體,被稱為「窮人補」。
養生守則
入冬田頭空。在秋天與冬天的初交時節,脾胃的調理是首要的保養重點。
為了適應即將到來的冬天,身體無恙的人,仍舊可以持續「秋凍」,以適應即將到來的冬日氣候型態。
在起居養生上,在立冬時節仍可早睡早起,並持續各種有益肺部的運動(如慢跑、騎單車、快走、游泳等);飲食上則可以多喝五穀漿以及山藥,來滋補肺臟、脾臟與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