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是國一新生,是十二年國教首批學生,我支持十二國教,也很努力了解內容,但我所看、所聽到的,卻讓我懷疑自己是否錯了。
女兒去年小學畢業前,堅持要去報考因醫科升學率竄紅的私立學校,我雖反對,但想想測試一下也好,就去參加家長說明會,到了位於偏僻山上的學校,我真的震驚,除了大排長龍的車輛,塞在山道上,一棟十幾層的高樓被家長擠爆,每個教室一位難求。
絕大多數家長看起來是社經地位中上階層,十二年國教免試,為何大家還如此瘋狂湧向私校,難道和我一樣,只是想測試孩子?
校方說明後,筆者向教務長提問,學校的音樂班特色招生內容,教務長很乾脆的回答,「還是要看課業成績」。
筆者也參加了去年十二年國教說明會,走向會場途中看到許多提早離開的家長,心想,是否是說明不夠清楚,但是我還是進入會場,也很努力地聽到結束。
但我愈聽愈迷糊,直到一名家長提問「為何主持官員從頭到尾,不斷重複願賭服輸」?官員表示,選擇特色招生的學生,就不能回免試管道,所以考不好時要怪自己當初的選擇。
教育怎會是賭,還要服輸呢?筆者以為自己的理解力有問題,詢問一位明星高中資優班的老師,他說「我也聽不懂」,官員說,政策在今年四月會明朗化,真的嗎?
筆者曾是厭惡傳統升學考試的叛逆學生,所以在女兒小學時,就培養她的多元能力,可是她進了國中,成績雖不俗,卻疲於應付每天的考試,看不到有任何多元適性發展的改變,我終於明白,教改是換湯不換藥,也了解參加私校說明會的家長心態,因為還是成績掛帥。
十二年國教問題不在免不免試,因為即使免試,孩子也要面對大學那一關,及日後出社會要用到的基本能力培養,重點是如何讓教學活化,讓孩子學習、探索興趣,及日後如何能真正運用學到的知識。
不可否認,有人適合學術發展,所以消滅建北、台成清交沒有意義,多元教育的意義應在於讓孩子有機會適性發展,除了培養學術人才,也能培育像吳寶春、阿基師或古又文等各領域人才,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當每個人各有一片天,學歷名校就不是光環。
一名教育界朋友曾提起,為何一般正規師範老師,無法教好牛頭班?因為他們自己沒混過牛頭,一路躲在自己象牙塔中,當然帶不好;同理,由傳統測試選出的官員及老師,沒經歷過多元的教學設計及體驗,加上社會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如何期望免試能符合教改精神?
所以,教育官員說「願賭服輸」,家長學生還是「自求多福」吧!
小米(台北市/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