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二十八歲許同學,是台大醫學系大六生,讀大學前常腹痛,曾被診斷為腸燥症,大四那年嚴重腹瀉、血便症狀愈來愈嚴重,每次幾乎長達半個月,且發作頻率愈頻繁,剛好修習病理學,察覺異狀、及早就醫發現自己罹患克隆氏症。身高一百七十七公分,體重四十八公斤的他,懂得與疾病共存,也藉由不斷學習、與其他病友分享新知。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翁昭旼說,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總稱「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自體免疫等因造成腸道慢性發炎。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或僅是皮膚反覆潰爛等症狀,病患可能以為是一般腸炎、痔瘡或皮膚問題,輾轉就醫無法確診,發炎嚴重恐怕屢發膿瘍、?管,得切除腸道,更難吸收營養。
雖然患病人數不多,在台灣約五千人,但全球醫界發現患者有增加趨勢,尤其是東南亞國家。
很多病患沒像許同學這麼幸運,可以及早診斷發現。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魏淑提醒,若出現腹瀉、腹痛、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治療三個月都未改善,且症狀長達半年,一定要找消化道專科醫師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