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品詩】 曾貴海的〈荒村夜吠〉

喬林  |2012.03.12
1555觀看次
字級

寒冬的夜晚

冷風禁錮著整個僻靜的荒村



看不見人影

抖縮在屋角的



無可選擇地

向四周深遠的幽暗

反擊



此刻,迴響著我心中

生於人世的冷冷的吠聲

——選自江自得、鄭明、曾貴海詩

選集《三稜鏡》2003年,春暉出版社

※詩人

曾貴海(一九四六年~)曾任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內科主任、高雄基督教信義醫院副院長。大學時與校友創辦「阿米巴詩社」,一九八二年與文友創刊《文學界》,一九九一再創刊《文學台灣》,任社長至今,現也為「笠詩社」社長。曾醫師是胸腔內科名醫,為人溫文儒雅、和藹幽默風趣。

在一九九○年開始投入社會運動,以寬廣的心捍衛人與土地、自然的公平正義,從參與「衛武營公園運動」、「高屏溪綠色聯盟」、「文化愛河護河運動」,而至成立「柴山公園促進會」、「保護高屏溪聯盟」,「高雄綠色協會」,開啟南方綠色運動,因之被尊稱為台灣綠色教父,同時也參與社運、教改及人權等等運動。

至六十歲,衣食應已無缺,與現任羅東聖母醫院陳永興院長等幾位醫生好友共勉,應該為這塊土地及這塊土地上的人付出關愛與改革的運動工作,因此他每星期只在星期一到星期五晚間門診二個半小時、及高雄基督教信義醫院特約門診半天。他的診所開業時,朋友送他的賀匾上面的題字是「敬愛生命」,而不是常見的「仁心仁術」、「妙手回春」或「華佗再世」等等,被譽為「人格者」。著有漢、台、客語詩集十餘冊,及台灣殖民社會、綠色革命、環保等等論述多本。曾獲文學、醫療獎項多種。

※品詩

曾貴海曾在一訪談中說:「詩人如果不曾懷有關切人間、悲憫的胸懷,詩如果不能表達詩人的愛與心情,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此便是做為一個真正詩人的識見,有意味的詩之生成,當來自詩人對人世間的不完善的關懷,因此詩是脫離不了思想,因為有了愈深厚的思想,才使得詩人由之能有更深切的悲憫「看見」。

這首〈荒村夜吠〉,便是在作著因關懷這個時代、思想這個時代所「看見」的景象。

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德國哲學、社會學家霍耐特,有一書名《分裂的社會世界》的社會哲學文集,就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前輩思想家們的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描述和分折,這些思想資源,以哲學人類學角度對現代社會人與自我之分離,整合出「分裂的社會世界」這一觀點。而筆者想到「分裂的社會世界」這一詞語,很能表述現今台灣城鄉社會分裂為兩樣世界的狀況,便借之來品讀這首詩。

台灣初期以勞力農業支撐發展工業,待至工業資本累積,而進入資本社會後,鄉村農業因未同時獲得變革翻轉出新的高價產值,以致有生產力的人就不得不外移而形成廢村。那曾經充滿著兒童玩耍嘻笑聲,以及大人每晚農作休息後的左鄰右舍或閤家聚談的話語聲,已然不在,剩下的是幾位苦守著祖先留下的農地,捨不得仍在耕耘而晚間早早睡眠的七、八十歲老農夫。以致成了「僻靜的荒村」,尤其在「寒冬的夜晚」一如被「冷風禁錮」著。

相對於已資本化了的喧嘩都市、城鎮夜晚,顯然台灣這個社會,被分裂為二個落差強烈的世界。分裂世界裡不同區塊的人的價值有了價差、人的希望有了等級。因此,第二節在夜晚僻靜的荒村,「看不見人影」,只剩下「抖縮在屋角的/狗/無可選擇地/向四周深遠的幽暗/反擊」。「抖縮在屋角的/狗」在整首詩的總體場景上,是一構成影像元素,然其深層意象上,卻是形象化了弱勢的人、抖縮的選擇在分裂社會弱勢一邊的屋角。向著「向四周深遠的幽暗」,吠叫「反擊」。那是「生於人世的冷冷的吠聲」,在「僻靜的荒村」,在冷風咻咻「寒冬的夜晚」,那吠聲不時的繞響在整個僻靜的空間,迴響在作者的心中,也迴響在讀者的心中,如是對被分裂的社會寒微而又無力的「反擊」。整首詩的詩境、詩意令人心生寒冷。(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