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璿與弟弟年紀相差不到兩歲,小時候同樣受到父母親的疼愛與栽培,但由於兩人個性南轅北轍,雖然都已大學畢業,成就和境遇卻大不相同。
樸實勤儉的璿,就業後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打拚十幾年終於晉升小主管;而弟弟則好高騖遠、吃不了苦,「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收入微薄又不穩定,更令璿傷透腦筋的是,弟弟一直無法改變「只要哥哥有的,他也都要」的心態。
例如公司因業務需要送璿一部筆記型電腦,還有他自己用薪水買的車和音響,弟弟竟然要求「比照辦理」,向父親借錢購買(當然有去無回)。事實上,父母親大部分的存款,都來自璿多年來所給的孝養金。
本以為弟弟結婚後,情況應會改善,沒想到他竟娶了「志同道合」的弟媳,反而增添璿的生活和經濟壓力。不曾上過班的弟媳,購買服飾一定要當季,最好是限量版。聽說,有次帶女兒逛街,母女看中穿在老闆女兒身上的新洋裝,因店內已無存貨,竟要求老闆割愛,真是不可思議。
最近,璿為了替自己的寶貝女兒記錄美好回憶,「偷偷摸摸」買了一台高畫質的攝影機,他非但不敢聲張,就連帶出門也用普通的環保袋包(偽)裝,只怕弟弟夫妻發現後,又會「重施故技」,死纏爛打以超低的價格向他「購買」。
眼看弟弟得寸進尺的需求似無止境,璿不得已只好聽從太太的建議,將存款分散或挪作其他投資。他無奈的說,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得過多久,更不知道弟弟開口要求時,要如何說「不」,畢竟兄弟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