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林書豪的名字占據了大家的視線,火熱的微博討論、瘋狂的人人刷屏(重複轉貼)、報刊的頭版頭條、網絡媒體的新聞首頁,他以謙虛又高調的姿態一躍而起,掀起一陣席捲世界的「林旋風」。
林書豪的故事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他非凡的激勵故事。他是哈佛大學五十多年來唯一打上NBA的球員,他是第一個成為NBA球隊先發後衛的華裔球員。他體會過不被重視的煎熬,及苦苦堅持後的脫穎而出。在美國,人們對他從蟄伏到竄起的傳奇經歷津津樂道,將之視為「美國夢」的籃球版本;在中國,他的華裔背景激起無數欣賞和認同,證明了東方球員的能力不容小覷。「從平凡到非凡,每個人都在林書豪身上看到了夢想成真的可能性。」一篇評論中這樣寫道。
林書豪紅了,不管他對中國懷著什麼感情,他都將在某些層面上,提升中國的軟實力,這點毋庸質疑。但那些希望他能夠放棄美國國籍,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賽的想法,頗有些一廂情願。從「林書豪熱」中所顯現的盲目民族自豪感,與二○○八年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二○○九年朱棣文當選美國能源部長時如出一轍。筆者不禁憂心,幾年過去了,有些中國人的民族自豪起點,仍未見提高。
《紐約時報》和美聯社都曾報導,林書豪在海峽兩岸引起的巨大熱潮,《時代》雜誌關於林書豪的討論,讓筆者印象深刻。他們以林書豪作為亞洲版的封面人物,並且配文《中國本土能培養出林書豪嗎?》,文章的結論當然是「不能」。
雖然這個結論讓人心中一緊,卻又找不出理由反駁。近期CBA(中國職業籃球聯賽)全明星賽上,有兩個人值得注意:李根和常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跟林書豪很像,就是敢於擔當,在球場上真誠而全心全意地表現自己。
了解林書豪生平的人會發現,這種作風正是林書豪賴以成名的原因。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缺乏鼓勵這種作風的籃球文化,我們的球迷甚至認為李根的表現是搶戲。CBA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李根,還不被媒體、輿論所接受,我們又如何奢望林書豪奇蹟的誕生呢?
借助林書豪的故事,NBA又一次成功地將其所塑造的「永不放棄、超級逆轉、英雄闖關」等籃球文化傳遞給全世界。回到CBA的賽場,或許球賽還比較精采,或許上座率還能令人滿意,但我們的籃球文化又是什麼?缺乏球隊自身的文化架構,當大牌外援離去後,球隊要靠什麼留住球迷?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期待有一天,會有屬於中國的「旋風」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