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回響

文與圖/顏艾琳 |2012.03.06
1059觀看次
字級

 

我對聲音、節奏非常敏感。來銅鑼之前,我對這地名一無所知,只感覺在念「銅鑼」兩字的時候,帶有客家人的「硬頸」象徵:噹,一聲,宏亮沉重的金屬,把一個空間放大出來,像農人的鋤頭耙開荒地,又像樵夫砍木頭的迴響咚咚,也像一朵巨花等在人走近之際,突然在眼前「嘩」猛烈地綻放。

秋天,我進到銅鑼,第一印象是:這地方非常寧靜、舒漫、閒逸、小巧、卻又充滿一股活潑的生氣。平常人家有七十年代貼著馬賽克瓷塊的建築、光復後的黑瓦白牆斜頂房子、五○~六○年代漆著桐油木構的斜頂屋、以及近十幾年風行的歐風別墅式農舍……但整個鄉郊望去,全無超過五層樓的建築。天空因此很高、土地可以貼著老百姓的腳丫子,人與自然很接近。

雖有銅鑼工業區,但隔著田野跟山丘的距離,使這塊圓如銅鑼的盆地,把傳統農作、工業文明、產業的迭替可以透過舊跡廢墟或新造廠房,形成不同的區塊,且畫分出此一客家庄的人文地理。

多年前我即參與客委會「桐花季」的籌備期采風書寫行程,跟藝文作家李喬、曹又方、老瓊、劉靜娟、愛亞、吳鈞堯、吳德亮、楊樹清、陳銘磻……等二十多人,前往苗栗南庄、北埔、獅頭山等地參觀,並與當地作家、藝術家、文史工作者交流,進行了三年多次的現場感受。那是我第一次深刻接觸了客庄風情、客家文化。而這次駐地創作,得住在當地家庭中,跟我之前的駐地、駐校專案,截然是不同的新鮮體驗。

當兩個月過去,我與寄宿家庭的江婆婆、江大姐,來自台南同鄉的長老教會王美惠長老、鐵軌另一邊的玩木藝達人鍾大哥、鍾蕊玲、憶容理髮廳的老闆夫妻、迦南美地的小朋友……都變成熟朋友。銅鑼貴在活動區域集中、人口結構單純,走在路上就能遇到熟悉的面孔,仍保留傳統城鄉人情的味兒。

在銅鑼駐地,最讓我津津樂道,也最感興味的一件事兒,是在江家跟著婆婆、大姐、當地婦女做蔥油餅。別看一張薄薄的蔥油餅,在客家婦女的堅持用料下,豬油自己煉、買蔥自己挑選、洗淨先晾一晚,隔天幾個大姐切蔥時,二十多坪空間的一樓大廳,充滿蔥辛味。可想見她們紅著眼眶的壯烈表情。累的還在後頭,二十公斤麵粉要做三百張蔥餅,揉麵團可以靠機器,但上了桌還是要揉、搓、抹豬油、撒蔥末、成型、置二十分鐘醒麵後、再成餅,並一張一張隔著塑膠膜,使之不沾黏又利於煎餅時拿取。五個人、十小時,才能完成三百張蔥油餅。這讓初次做麵餅的我,隔天幾乎起不了床,腰骨痠痛的模樣讓江婆婆見笑了。

還有第一次下廚烹飪客家菜,要不是有乙級廚師證照的美惠長老幫忙擔任大廚,跟「迦南美地」廚房設備一應俱全,我們兩個閩南人合力四小時煮了一大桌客家菜,讓駐地的首次同樂分享會,總算是有吃有喝圓滿結束!想到買菜的工作人員沒經驗,五斤多的封肉讓美惠姐跟我,拿大鏟、盯大鍋火候的油炸肅殺氣氛,到上桌博得眾人讚賞,有當大媽普濟眾生口腹的快感。

初到銅鑼之秋,走路、騎鐵馬閒逛,以慢賞漫,更能體會銅鑼有自己的素美、純淨。青花瓷色的天空。洗石板在唱歌。杭菊在田野織錦。老火車站老樹老標語老防空洞。有些空無,因為人跡很少,尤其像我這樣的異鄉人,但身在其中,卻感受到遼闊跟閒散的真正涵義,一種悠緩,從字詞裡活色生香的顯現在眼前,溢滿於心。

我也喜歡這裡的農舍甚至廢棄荒蕪的工廠跟民房。銅鑼不同南庄、美濃、北埔、內灣、橫山……它有自己的歲月感、產業的遺蹟跟未來可能發展的機會,最主要,我發現這附近有多位藝術工作者,陶藝、木工、塑膠藤編、繪畫,但沒有文字工作者……若有幾個文字工作者存於當地,是社區營造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這裡尚未有人從事民間在地的資料彙整、新聞公關宣傳、寫作發表、記錄人文采風、抒發在地的感受,真的有點可惜。

「一個小村,被霧籠罩時,像透明可口的果凍。銅鑼,這聲音念起來,卻無法咀嚥,必須噘嘴上揚,親吻空氣,才念得出這地名。此地小孩說,故鄉像布丁那樣細滑,需要細細品味,但遊人總是匆匆路過。」可惜的就是這一點。銅鑼的甜、軟、香是我感受到的人文地景品質,足可端出做為旅遊的特色。「輕活」,輕鬆自在、不設目的想來就來,這是銅鑼跟台灣許多小鎮小村,早已具有的「走玩」旅遊資源。

駐地後,我跟團隊舉辦了幾場情詩即興創作跟靈感交流活動,深深感受到這裡需要有自己的作家才行。因為好地方當然要被更多人發現,最首要的,當地人還得先道出「銅鑼有多好」。

詩的種子已然灑下

對於銅鑼,我已並非一無所感的陌生地了。詩,從來都不是容易寫出來的,但大家卻那麼喜歡將「詩意」當作讚美、當作一種精神上的進階狀態。在經過多場的交流後,一些兒童跟民眾有了這樣對「詩」的說詞:

「銅鑼是躲在山中的害羞姑娘。」

「銅鑼有喜,128線的炮仗花沿路綻放,迎接貴客的到來。」

「炮仗花沿路像鞭炮一樣,像姐姐要出嫁。」

「有霧的銅鑼,是一塊好吃的布丁。」

「銅鑼是害羞的少女,常常把霧當面紗,遮住美麗的臉。」

「五月桐花、十一月的杭菊,銅鑼一年兩場白雪。」

「今天的天空陰沉暴躁、因為龍鳳躲在雲層深處打架。」

「素顏的銅鑼,是山城中美麗的少女。」

我好像把詩的種子灑在這裡了……也許那年的文學獎,我會看到銅鑼出現一個新銳詩人、作家娓娓寫出這裡的故事。那麼,當我再次念出銅鑼二字時,我彷彿聽到這些日子的回響,盪漾在別人的文字跟我的記憶裡,交融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